現在我們說“點心”,指的是正餐以外的一些小零食,特別是一些美味的小糕點等。
“點心”一詞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所指範圍比較廣。宋人吳曾撰的《能改齋漫錄》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按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結,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意思是:我化妝還沒結束,沒吃正餐,暫且備點輔食,緩解下飢餓。
周暉的《北轅錄》雲:“洗漱冠飾畢,點心已至。”可見,古時的“點心”指的是晨饌,即早上的飯。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記載:“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現在我們吃早飯一般叫做吃“早點”,顯然還保留這“點心”與早晨飲食有關的意義。
為什麼管小零食叫“點心”呢?相傳東晉時期有一大將軍(有的說是南宋初的梁紅玉),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無敵,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製大家愛吃的美味糕餅,送到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從那以後人們便將各種美味糕餅統稱為“點心”,並沿用至今。
“點心”古時也用作動詞。古漢語中“心”有胸口,胸膛之義。又如“背心”,也就是隻有胸和背兩部分的衣服。元代朱正衡《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那麼所謂“點心”,就是吃一點小零食點一點胃部飢餓。後來用作名詞,指用來“點心”的食物。
那麼我上文所引《能改齋漫錄》,“點心”是指早晨的小食,早飯人們一般吃的不多容易理解,在上海崇明話中,居然把午飯也稱為“吃點心”。原來崇明島上的人們非常貧窮,一天只吃早晚兩餐,中午只是點點飢餓,所以把午飯稱為“點心”。
“點心”在北方和南方也有很大不同。周作人在《南北的點心》一文中寫道:據我的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裡,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周作人
茶食一名,據《土風錄》雲:“乾點心曰茶食”,茶食是喝茶時所吃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茶食與細點做同義語看,在此不在作分析了。
參考文獻:
楊劍橋:《釋“點心”》,《語言文字週報》,2009年3月18日
現在我們說“點心”,指的是正餐以外的一些小零食,特別是一些美味的小糕點等。
“點心”一詞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所指範圍比較廣。宋人吳曾撰的《能改齋漫錄》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按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結,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意思是:我化妝還沒結束,沒吃正餐,暫且備點輔食,緩解下飢餓。
周暉的《北轅錄》雲:“洗漱冠飾畢,點心已至。”可見,古時的“點心”指的是晨饌,即早上的飯。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記載:“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現在我們吃早飯一般叫做吃“早點”,顯然還保留這“點心”與早晨飲食有關的意義。
為什麼管小零食叫“點心”呢?相傳東晉時期有一大將軍(有的說是南宋初的梁紅玉),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無敵,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製大家愛吃的美味糕餅,送到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從那以後人們便將各種美味糕餅統稱為“點心”,並沿用至今。
“點心”古時也用作動詞。古漢語中“心”有胸口,胸膛之義。又如“背心”,也就是隻有胸和背兩部分的衣服。元代朱正衡《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那麼所謂“點心”,就是吃一點小零食點一點胃部飢餓。後來用作名詞,指用來“點心”的食物。
那麼我上文所引《能改齋漫錄》,“點心”是指早晨的小食,早飯人們一般吃的不多容易理解,在上海崇明話中,居然把午飯也稱為“吃點心”。原來崇明島上的人們非常貧窮,一天只吃早晚兩餐,中午只是點點飢餓,所以把午飯稱為“點心”。
“點心”在北方和南方也有很大不同。周作人在《南北的點心》一文中寫道:據我的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裡,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周作人
茶食一名,據《土風錄》雲:“乾點心曰茶食”,茶食是喝茶時所吃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茶食與細點做同義語看,在此不在作分析了。
參考文獻:
楊劍橋:《釋“點心”》,《語言文字週報》,200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