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
2 # 創意風向標
你是否留意過自己花在吃與喝的時間上有多少?加上你考慮每一頓要吃什麼不吃什麼的時間,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對食物的著迷程度比自己想象的還要高。
吃,可以說是生命的一種本能。
可是,我吃我的,和心理學有啥關係?還真的有大關係了。
我們在不斷關心吃喝之事,吃多了巧克力和漢堡容易發胖,走在路上突然想吃一頓美美的火鍋,冬天下雪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吃的一頓麻辣燙回味無窮,想要保持身材時抵住美食誘惑……
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體驗?
為什麼有的人超級愛榴蓮有的人覺得很臭!
喜歡吃鹹的人和喜歡吃甜的人來自不同的星球?
為什麼會有人不能忍受芹菜的味道?
吃辣的人性格真的會比較“潑辣”嗎?
我們需要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而心理學是有關“生物體是怎樣做和為什麼做”的科學。
可以說,對一個人來說吃也是一種社會行為 , 它隱含著個體在社會中生存的態度和方式。
吃貨心理學研究者針對食物味道和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
①喜歡吃甜的人更願意從事志願活動,向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
同時,甜還可以透過對多巴胺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抑鬱。
②愛吃鹹的人,更願意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④不僅僅是真正食用,有時候哪怕我們就是想象一種食物或者看到食物的圖片,都會影響到生活上的決策和行為。
當看過有機食物的圖片後,人們在進行道德判斷時會更加嚴格。
⑤單單看到快餐店的logo,都會讓人們在做閱讀任務時變得更加快速,而且會引起急躁和不耐心。
吃與人的行為,看上去是完全無關的兩個事情,其實大有關聯。
吃辣和人的性格有什麼關係?你曾想過自己的性格和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之間有什麼關係嗎?一次同學和我聊天時提到,一位姑娘說話簡潔幹練,做起事來風風火火,這是不是和她喜歡吃辣有關呀?
關於這個話題,你可以嘗試做一個小測驗:
你下午即將在一個會議中面對一位平時總是針對你的同事。
你要做好萬全準備,你需要拿出自己的最佳攻擊狀態以便自己在會議上不被比下去。
在此之前,中午進餐過程中,你認為下面哪種食物能夠幫助你更好的準備這場會議?
a.麻辣食物
b.既不麻辣也不清淡
c.清淡食物
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18.5%的人願意選擇麻辣食物,而只有5.5%的人願意選擇清淡食物。
這是因為,人們認為食用辛辣食物能夠提升他們的攻擊性。
為什麼人們認為吃辣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攻擊性?原因一 :心理學研究中認為,感官體驗會影響認知過程,而麻辣食物和攻擊意向都有著共同的詞彙、畫面和感受。
原因二 :攻擊性強的人具備的某些特徵與麻辣食物的偏好有關。例如有更好水平唾液性激素(被公認為與攻擊性有關的激素)的男性會更偏好麻辣食物。
原因三 :麻辣食物中的辣椒素已被證明會引發不適、煩躁,甚至痛苦,這種不適或痛苦能夠引發人的攻擊性。
其實,以往調查也發現了,提供清淡飲食的監獄能夠保持罪犯的攻擊性在可控範圍內,而食用麻辣食物會透過提升體內酸性和血壓增加攻擊性。
監獄裡的牢飯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者還發現,在冒險行為測試中,得分較高的被試者更喜歡辛辣的食物。
這也說明,愛吃辣的人更願意尋求刺激。
也許喜歡吃辣的你,是個火辣的妹紙呢!
但是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很多時候,我們生存的環境決定了我們的飲食,也許環境才是那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吃苦的食物如何影響著你的行為和決策?不僅僅是麻辣味道,研究者們也曾針對進食苦味進行探索。
心理學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研究結果發現,苦味能夠激發“痛苦”相關的生活環境,並能應用於人們所生存的環境。
當快樂的人喝完苦瓜汁或苦飲料後,在進行決策時,他的存錢意向會提升,購買物品的慾望會降低。
不僅僅是憶苦思甜,這種吃到的苦味也會悄然影響我們對於艱苦生存環境的思考,從而影響到在生活上的各種決定,當然,包括存款和購物。
開心時吃點苦,會提高你的存錢意向。
所以,如果你想要餵飽自己的錢包,可以在快樂的時候多嚐嚐苦味的食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但是悲傷時吃點苦,效果卻恰恰相反。
研究發現,如果個體回憶近期發生的使他們感到悲傷的事件後,再品嚐飲料,喝苦瓜汁會降低他的存錢慾望。
這是因為,如果你感到不開心,你會嘗試做一些行為去消除這種消極情緒。
顯然,悲傷時候的你,再加上苦味的刺激,讓你更痛苦。這時候悲傷過頭的你可能更願意消費買買買,或者約朋友去吃頓美食,而不是把錢存在賬戶裡。
所以,如果你還想存錢的話,痛苦的時候就別吃苦了。
其實,味覺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生了。
嬰兒在品嚐甜味時會表現的更加快樂,增加吮吸頻率、變得心跳加快。
而嬰兒在品嚐苦味時,就會產生相應的消極行為,比如做鬼臉、或者中斷吮吸。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開始,便有了吃與行為,它們之間密切相關,也許,人就是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不斷的吃吃喝喝中,獲得了不一樣的性格和成長。
我們為什麼不喜歡一種食物,怎麼對食物進行選擇,我們喜歡偏好的食物與我們的性格和生活是否息息相關?
也許是身體激素水平的差異導致人們更偏愛某種食物,也許是成長環境的不同影響到我們對某種味道耐受性有差異,也許是自身性格的獨特性,造就我們獨獨鍾情於一種食物……
吃什麼不僅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人的一種行為,離不開其背後心理層面的因素。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名吃貨,是否是因為你自身開放性較高,願意去品嚐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呢?
人可以沒有詩歌、音樂和文藝;人可以沒有道義,沒有好心腸;人可以沒有朋友,沒有書讀;但是文明人絕不可以不下廚。他可以不碰書本,——智慧中總有悲傷;他可以沒有希望,——欺騙足以毀滅希望;他可以沒有愛情,——激情背後是頹喪;但是不吃飯的人哪裡有呢?——愛德華·R·B·裡頓
-
3 # 在路上長大
實驗研究表明飲食偏好程度是會暴露一個人性格的,國外曾做個一個調查,邀請97名實驗物件品嚐不同程度的辣椒素,調查顯示,追求刺激者,比如那些開快車或是常在彎道超車的人,以及享受被表揚、被認可的更有可能嗜辣。性格會影響人的喜好,而喜歡會影響進食,某些情況下,性格會直接決定飲食人,但我們的飲食習慣會反應我們的性格。 例如:嗜辣者通常長於人際交往,且行事高調,希望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甜食愛好者積極樂觀,但做起事來缺乏章法,隨心所欲;
喜歡吃鹹的人較為外向,生活中愛隨大流,不愛出風頭也不願刁難別人;
常年素食的人則通常安靜內斂,喜靜不喜動,太過喧囂的人際圈子會讓他們不自在。
-
4 # 師幼匯
我認為從飲食偏好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的性格,當然不排除地域影響。
如果一個人對食物有極度的嗜好,他應該是性格外向、思想開放;嫉妒心強的人常會在自己的碗裡堆滿任何食物;精神壓力過大的人喜歡鹽分多的食物。至於那些性生活不和諧的人,可能鍾愛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特別是餅乾、脆餅以及麵包等。
喜歡吃大米的人有不少人經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賞;對人對事處理得體,比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一些。
喜歡吃麵食的人往往能說會道,誇誇其談,不考慮後果及影響;個別人意志不太堅定,做事容易喪失信心。
喜歡吃甜食的人熱情開朗,平易近人,但平時的性格有些軟弱和膽小,缺乏冒險精神。
喜歡吃酸的人大都有事業心,但有些人性格孤僻,不善交際,遇事愛鑽牛角尖,缺少知心朋友。
喜歡吃辣的人很可能善於思考,有主見,吃軟不吃硬,有時愛挑剔別人身上的小毛病。
喜歡吃鹹味食品的人一般待人接物穩重,有禮貌,做事有計劃,埋頭苦幹,但比較容易輕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時有點虛偽。
喜歡吃油炸食品的人勇於冒險,有幹一番事業的願望,但若是受到挫折,有可能灰心喪氣。
喜歡吃清淡食品的人注重交際和善於接近他人,希望廣交朋友,不願單槍匹馬做事。
既然性格對一個人的飲食有明顯的影響,那麼是否可以反過來,用飲食來逐步修正與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使其性格趨向於更完美呢?這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相關的研究工作正在進行當中,讓我們一起期待最終的研究結果。
-
5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就以不愛吃麵條來說吧,我問過一些不愛吃麵條的人,不愛吃麵條的原因。
有人說:麵條湯水太熱,需要等,心裡急,還不如吃米飯。這是個急性子的人!
有人說:吃麵條發出“哧溜、哧溜”聲音,而且還會有湯水濺到身上,不雅觀。這是個講美觀的人!
有人說:麵條裡會放蔥花、香菜,這些帶有刺激味都是我不愛吃的。這是個挑剔的人!
有人說:吃麵條容易餓,不如吃米飯有飽感。這是個講實惠的人!
從吃麵條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各種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有的人不愛吃麵條,沒得選時寧願餓著也不吃;有的人不愛吃麵條,沒得選時也會吃一次!可以看到人們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方法,有人堅持,有人妥協。
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或者自己和別人是否舒服?
有人說:若誰讓我吃麵或者在我面前談起吃麵,我就覺得很討厭。
這個人就不僅僅是討厭吃麵條了。可能是厭惡一個和吃麵條有關的人或者是事情。當聽到別人說吃麵,就會想起這個人或事,從而勾起了自己內心中討厭的這種情緒。
這樣吃麵條就和討厭這種情緒聯絡上了!吃麵條=討厭
要想改變自己討厭吃麵條的情況,就要回憶自己吃麵條時遇到人和事,找出令你討厭的原因後,調整自己的觀念和情緒。
找到原因,也許你就不會討厭吃麵條了!
對於其他也飲食偏好,也許也可以類似來思考吧。
-
6 # 食品加科普
暫時未有充分證據表明飲食習慣和性格直接相關。但近期有研究表明,母親的飲食習慣與與下一代代謝紊亂(如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關。
最近,有研究表明母親肥胖對子代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長期影響。科學家發現,母親高脂飲食(MHFD)會使子代表現出年齡依賴的認知缺陷。這些缺陷與MHFD後代的內側前額皮質和海馬區的氨基酸水平降低有關。
科學家測試了以下假設:小鼠中的MHFD可能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中誘導長期認知障礙和神經化學功能障礙。發現MHFD在成年後代中以一種性別特異性的方式導致認知障礙和對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非競爭性拮抗劑的應答改變。
研究結果表明,母親營養過剩導致後代患肥胖以及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影響成年後的學習和記憶過程。
回覆列表
首先回答你的問題,心理學研究發現,飲食偏好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來一個人的部分性格特質。為什麼呢?有這樣幾種原因來解釋,一是因為通常來說,一個人的基本性格特質形成於0到7歲之間,而人們的飲食偏好剛好也是這一段時間形成的,二是我們的大腦中與“性格”的腦區和控制“嗅覺、味覺系統”的腦區是在同一區域的,這兩點都是很好的證據證明兩者的關聯度較大。
那麼不同的飲食喜好的人會有什麼特點的性格呢?研究發現,喜好吃辣的人很可能是一個喜好追求的刺激的人,研究者海耶斯發現,點菜時選擇最辣口味的人通常也是很喜歡坐過山車、在公眾場所引起他人注意的人;而且喜歡在蜿蜒的山路上開快車的人更喜歡吃辣,這些都能表明了吃辣和追求刺激之間的關係。而在更早一點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偏好甜食的人(包括喜歡吃糖、吃蛋糕等甜品)基本上相對其他口味來說更善良,對他人的同理心更強、更溫和有禮,更願意分享、服務他人。而在2015年奧地利的一個研究發現,與喜好甜食相反的,偏好苦味食物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是個冷酷、麻木的人,甚至擁有一定程度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反社會人格等特質,喜歡操控他人,甚至特別提到了特別喜歡黑咖啡的人,心理不正常的可能性比較高。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飲食喜歡雖然與性格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並不能成為判斷一個人性格的全部理由,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食物選擇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是要看我們生活的環境、地理位置、飲食文化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