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李清照寫於金兵進犯和丈夫病故之時,充滿了身世之悲和故國之思。詞人避難浙江金華,在顛沛流離之中,充滿了對逝去愛人的沉痛思念和國家滿目瘡痍的深切關懷。易安內心的悲涼與愁苦,在此詞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末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無形的愁緒化為有形的重量,運用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將詞人內心深沉的悲痛,自然而巧妙地傳達出來。愁緒本是詞人內心的主觀感受,難以捉摸,無法計量。但在易安的筆下,卻化為真實可感的意象,有了重量。國破家亡,物是人非,早已讓李清照無心“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其中的憂愁之深,悲痛之切,無法簡單而直觀地展示出來。但詞人藉助舟船載物這一功能,獨闢蹊徑地來載愁,已經充滿了藝術性的想象力。
同時,李清照更進一步直言“載不動許多愁”,她內心深處的愁之深和痛之切,一下子變得生動可感起來。“載不動”,讓無形的愁緒有了重量,更有了真實可感的載體,能直達人的內心,觸控到這種夾雜著故國之愁與故人之思的悲涼與哀痛。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不僅讓無形的愁緒有了重量,而且表明了無形的愁緒所無法排遣的廣度與深度。“聞說雙溪春尚好”,李清照才選擇了泛舟水上,以此忘憂。誰曾想,縱使春光旖旎,詞人也深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船兒也載不動自己內心的憂愁。
這種將無形的愁緒化為具體意象的藝術手法,在古詩詞中尤為常見。比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極言憂愁之深廣;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則將愁緒的迷離、紛亂與纏綿描繪得淋漓盡致。此外,李清照這種讓無形的愁緒有了重量的寫作手法,在朱自清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裡,也有類似的表達,“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
李清照筆下的悲愁之多,輕舟也載不動。它有“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無奈;它有“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的纏綿;它有“燻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的悲涼。她寫盡了愁的千姿百態,愁有了重量,有了形態,有了質感。
這樣的愁苦,怎麼不是“人比黃花瘦”呢?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李清照寫於金兵進犯和丈夫病故之時,充滿了身世之悲和故國之思。詞人避難浙江金華,在顛沛流離之中,充滿了對逝去愛人的沉痛思念和國家滿目瘡痍的深切關懷。易安內心的悲涼與愁苦,在此詞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末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無形的愁緒化為有形的重量,運用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將詞人內心深沉的悲痛,自然而巧妙地傳達出來。愁緒本是詞人內心的主觀感受,難以捉摸,無法計量。但在易安的筆下,卻化為真實可感的意象,有了重量。國破家亡,物是人非,早已讓李清照無心“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其中的憂愁之深,悲痛之切,無法簡單而直觀地展示出來。但詞人藉助舟船載物這一功能,獨闢蹊徑地來載愁,已經充滿了藝術性的想象力。
同時,李清照更進一步直言“載不動許多愁”,她內心深處的愁之深和痛之切,一下子變得生動可感起來。“載不動”,讓無形的愁緒有了重量,更有了真實可感的載體,能直達人的內心,觸控到這種夾雜著故國之愁與故人之思的悲涼與哀痛。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不僅讓無形的愁緒有了重量,而且表明了無形的愁緒所無法排遣的廣度與深度。“聞說雙溪春尚好”,李清照才選擇了泛舟水上,以此忘憂。誰曾想,縱使春光旖旎,詞人也深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船兒也載不動自己內心的憂愁。
這種將無形的愁緒化為具體意象的藝術手法,在古詩詞中尤為常見。比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極言憂愁之深廣;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則將愁緒的迷離、紛亂與纏綿描繪得淋漓盡致。此外,李清照這種讓無形的愁緒有了重量的寫作手法,在朱自清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裡,也有類似的表達,“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
李清照筆下的悲愁之多,輕舟也載不動。它有“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無奈;它有“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的纏綿;它有“燻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的悲涼。她寫盡了愁的千姿百態,愁有了重量,有了形態,有了質感。
這樣的愁苦,怎麼不是“人比黃花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