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波侃歷史

    問題的前半句,實力決定國家命運,這個我很贊同。

    當時的三方勢力分別是沒有戰鬥力的南明,多爾袞率領的虎狼之師滿清,和農民領袖李自成建立的大順。南明定都南京,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多爾袞已經基本入駐了中原。

    明朝末年那會,國家已經是外強中乾,如果沒有外患的話,也絕對會有內憂出現的。

    明朝自從朱棣以來一直實行的是天子守國門的國策,索性直接在最危險的地方建了都城,歷史證明,這一點是沒有錯的。大明的邊軍沒有形成藩鎮的局面,算的上是“最精銳”的部隊基本都再周邊吧,一旦有了戰事,可以立馬集合部隊。

    這個初衷是好的,但是到了後來,由於軍戶屯田吧,最基層的當兵的被剝削的沒辦法了。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土地幾百年基本沒有擴張過,皇帝又注重文人,文人的土地不用交稅,剛開始的農民還能吃上一口飽飯,後來確實是難以果腹了。這些文人呢,你讓他們說一些假大空的國策還行,科舉選出來的只是官員而不是明吏,真遇上行軍打仗的時候有幾個可以派上用場?例如王守仁那樣的人多少年才能出現一個。崇禎14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場大型的災荒,餓死了多少人,當時還有很多老百姓因為傳染病死亡。

    當矛盾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又有外患,明朝好比一團腐肉,各個勢力都想在上面撕下來一塊肉。

    清軍入主中原的時候,定都南京的南明還在糾結於誰當皇帝,那個黨派更牛逼的時候,多爾袞的大軍已經看透了南明的真正實力,穩紮穩打之後直接開始錘,一舉南下就滅掉了大明。

    再說西面的李自成,李自成出身農民,最恨土豪劣紳,但是明朝的地域化現象比較嚴重,你要穩固自己的統治,但是又不能重新更打造一個新的階級的話,最具統治能力的還是這些土豪劣紳,李自成你打擊這些人,我清朝就幫這些人。平定了南明,那麼就可以全心全力的打大順了,李自成誇張來說是有勇無謀,幾個月的時間就被打的抬不起頭來,最後在湖北丟了性命。

    沒有人想做亡國奴,當時的大明人其實也並不想讓滿清騎在他們脖子上,多爾袞這個人厲害,政治手腕強,殺人就算了,還要誅心。

    措施之一厚葬崇禎皇帝,讓群眾認為他們也是好人;另一項舉措就是暫時不推行剃髮令吧,一定程度上麻痺了當時的人心。

    實力決定國家命運,這個是沒錯的,但是三方的實力顯然不成正比,何來的三足鼎立呢?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2 # 啟明星6717

    明朝末年,當時有三大集團勢力,一是明朝政府,二是農民軍,三是滿清勢力。明政府由於制度腐敗,多年災荒,已經國力衰退,無力迴天。農民軍雖然到處都是,但各自為政,也沒有形成先進的執政理念,只是一幫為了生存的烏合之眾,農民軍內部文化水平,管理水平也強差人意,同時在軍事素養上也難以和以騎射為主,常年狩獵的滿清部隊對抗。這樣三個集團根本就不是一個水平上的對抗,所以沒法形成三國鼎立的對峙。

  • 3 # 北洋水兵

    這個題目邏輯上存在問題,既然實力決定國家命運,那麼如何會出現三足鼎立?能夠出現三足鼎立,是在三方局勢保持均衡的情況下,如果是一強兩弱,那麼最終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兩個弱者被強者逐個征服。所以清初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大清這個強者最終會取天下。

    清初的局面,大清是唯一的強者,否則南明殘餘勢力、農民軍殘部以及鄭氏海盜集團這三股力量會合流,就是因為合流或許還能再垂死掙扎,不合流最後只會被各個擊破。

    我們可以做一下力量對比。清朝控制了最富庶的江南,保證了國家財政穩定;八旗兵的戰鬥力在當時是傲視群雄的存在;同時清朝也掌控當時東亞大陸最強大的火力,在滿洲入關前,其掌控的兵工廠就加班加點的趕製紅衣大炮,由於明朝重金培養的炮手和鑄炮工匠全部都因為待遇問題反水投了大清,因此在炮兵質量上清軍更具有優勢。與此同時,原明朝降軍以及農民軍降軍由於清朝的軍功激勵制度,因此而更願意賣命。當時得情況十分有意思,前明降軍只要剃了頭,戰鬥力飆升,打起老隊友來一個頂倆。

    與此同時,對於知識分子和地主階級來說,強勢的大清才能帶來穩定的社會秩序,才能保障社會的正常運轉。最重要的是,只有大清才能保障他們的既得利益。尤其是對於工商階級來說,他們對明朝本就沒有什麼認同感,甚至希望換個皇帝來坐天下,好讓他們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得創造價值。

    而殘餘的抵抗力量有什麼能拿的出手的?對於孫可望、李定國以及鄭成功來說,他們本質上就是軍閥,如果大清允許他們當軍閥,他們也一樣會調轉槍口。但是大清此時已經有了四個軍閥,足夠肉疼了,不會再忍痛割肉了,對於大清來說,他們只能當大財主而當不了軍閥,所以他們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只能扛起南明的破旗杆給自己的存在找理論依據。南明那幾個小朝廷,也是兔子的尾巴,秋後得螞蚱,對於天下人來說早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其所做的抵抗雖然能有時候暫時求得生機,也不過是困獸之鬥罷了。

    而且大清的戰略思路也很有價值,清軍的進軍路線,是從東南到西南,把抵抗力量儘量包圍在大陸上。這個順時針的方向在歷史上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大清消滅南明抵抗勢力,一次是解放大軍解放中國大陸。而且清軍也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儘可能集中兵力發起快速突擊,儘可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從而壓縮敵人的生存空間。畢竟土地是拿不走的,如果敵人得有生力量被消滅了,那麼土地早晚還是屬於勝利者的。

    當然,大清有資本足夠大方,但是對於南明抵抗力量來說,他們只能斤斤計較。他們沒有大清如此強大的實力,只能選擇以打促和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但是南明野戰打不過清軍,只能透過奪去城市,以堡壘戰的方式來抵消清軍的野戰優勢。但是清軍對沒有什麼戰略價值的目標沒什麼興趣,每次都是攻擊大城市以及重要的戰略節點。只要紅衣大炮運到,再激烈的抵抗也會在清軍的炮火下化為灰燼。

    說到底,就是大清取天下是歷史的必然,迷信點說就是天意,任何抵抗在天意麵前都不值一提。因為老天只會眷顧強者,歷史也只會擁抱強者。畢竟塵歸塵,土歸土,該走的,不當留。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NG小虎轉會期突然更改韓服名字,“新ID引發熱議,網友直言自嘲”,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