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東濟寧孫偉東
-
2 # 玉佛緣345
康熙時期,在繼承了前朝的各種瓷器燒法外,又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如各種單色釉,及粉彩瓷器!
在康熙時期釉上五彩,三彩,紅綠彩都是低溫瓷器,經過幾百年天然氧化,會產生獨特的蛤蜊光,五彩繽紛,猶如彩虹在顯,現在鑑定,特別要注意假的哈蜊光,刺眼不自然,沒有寶氣!
康熙時期,在琺琅彩的基礎上,又創燒了釉上粉彩瓷器,由於是創燒時期,粉彩只做區域性,比如花蕊!由於是創燒比較粗糙,簡單!到雍正時期粉彩燒製已很完美,乾隆時期已到頂峰,幾乎全部替代了浪費材料的琺琅彩瓷器!
康熙早期的青花胎體比較厚重,釉麵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裡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