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1.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2.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范成大晚年隱居蘇州石湖,作有《四時田園雜興》60首,凡五輯,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可以說將田園的四季風俗一網打盡,描繪出一幅幅風土畫卷,他也因此躋身中國古代偉大的田園詩人之列。 金黃的梅子,飽滿的杏兒,雪白的蕎麥花,三個意象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疊加在一起,哦,原來早已是夏天。作者透過物候的變化來暗示時節的轉換。這層轉換,又隨著油菜花的日漸稀少而得以落實——春天的確遠去了。梅子黃,麥花白,兩種純粹的顏色,在原野上互相碰撞、搖曳、交融,帶給我們欣喜之感。 可惜無人賞識,再美的景怕是也會落寞吧。不過作者的著眼點不在這兒。他的視線從遠眺變成近觀:漫長的白晝,無人經過田舍籬笆,只看到蜻蜓和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人們去哪裡了?大概正如翁卷《鄉村四月》所說:“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田園生活的美好,是建立在農民的辛勤勞動上的,但農民卻沒有閒情逸致來欣賞這美麗的夏日風光。作者以漫不經心的閒筆,畫出了視線以外的無數忙碌的農民。 再看第二首,就直接寫農民的勞動了。“晝出耘田夜績麻”這句我們不妨把它看作互文:男子白天要出門耘田,想必晚上還在耘田;女子晚上仍要績麻,估計白天也得績麻吧。這說明農村男女永遠都在起早摸黑地勞作,各自承擔起家庭的重任。這應該是農村生活的普遍狀態吧。 如果說耘田績麻刻畫了農村生活的橫斷面,那麼隨後出現的兒童,則是農村生活中的一個調色盤。我們知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農民的孩子雖然還沒有學會耘田績麻,卻也學著父輩的樣子,在桑樹蔭下種瓜了。孩子們的動作稚嫩可愛,令我們想起辛棄疾的詞句:“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兒童的出現,使整個畫面一下子活躍起來,我們彷彿從農民的辛苦生活中,看到了一抹亮色。 兩首詩比較,我們發現,一首無人,一首有人。第一首以無人欣賞夏日美景來暗示農忙,人物雖未出現,我們卻似乎可以聽到農民的喘息聲,聞到農民身上流淌的汗味,看到農民低頭勞作彎曲的脊背。第二首點面結合,耘田績麻鋪展出農村生活的辛勞面,兒童學種瓜又勾勒出農村生活的趣味點,或許,生活就是苦樂結合吧。在藝術手法上,前者讀來委婉含蓄,後者讀來活潑有趣。 王載南評范成大“纖悉畢登,鄙俚盡錄,曲盡田家況味”。翁方綱《石洲詩話》說他“於桑麻洲渚,一一有情”。這種田家風味,絕對不是那種隔岸觀火的賞鑑,而是有詩人情感的勇敢介入。他筆下的田園,不再充滿牧歌情調,不再像王維描摹的那樣“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只能看到隱逸詩人自己的影子。在范成大的詩裡,我們看到的是活生生赤裸裸的農民,他們沒有工夫彈琴、長嘯,他們一身汗水,散發出濃郁的泥土氣息。范成大的田園詩繼承了《詩經·豳風·七月》的寫實精神。 誦讀這兩首詩,不是為了獵奇式地賞田園風光,也不是為了尋開心式地品農家樂,而是瞭解真正的中國農民生活,培養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名句:1.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2.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范成大晚年隱居蘇州石湖,作有《四時田園雜興》60首,凡五輯,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可以說將田園的四季風俗一網打盡,描繪出一幅幅風土畫卷,他也因此躋身中國古代偉大的田園詩人之列。 金黃的梅子,飽滿的杏兒,雪白的蕎麥花,三個意象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疊加在一起,哦,原來早已是夏天。作者透過物候的變化來暗示時節的轉換。這層轉換,又隨著油菜花的日漸稀少而得以落實——春天的確遠去了。梅子黃,麥花白,兩種純粹的顏色,在原野上互相碰撞、搖曳、交融,帶給我們欣喜之感。 可惜無人賞識,再美的景怕是也會落寞吧。不過作者的著眼點不在這兒。他的視線從遠眺變成近觀:漫長的白晝,無人經過田舍籬笆,只看到蜻蜓和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人們去哪裡了?大概正如翁卷《鄉村四月》所說:“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田園生活的美好,是建立在農民的辛勤勞動上的,但農民卻沒有閒情逸致來欣賞這美麗的夏日風光。作者以漫不經心的閒筆,畫出了視線以外的無數忙碌的農民。 再看第二首,就直接寫農民的勞動了。“晝出耘田夜績麻”這句我們不妨把它看作互文:男子白天要出門耘田,想必晚上還在耘田;女子晚上仍要績麻,估計白天也得績麻吧。這說明農村男女永遠都在起早摸黑地勞作,各自承擔起家庭的重任。這應該是農村生活的普遍狀態吧。 如果說耘田績麻刻畫了農村生活的橫斷面,那麼隨後出現的兒童,則是農村生活中的一個調色盤。我們知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農民的孩子雖然還沒有學會耘田績麻,卻也學著父輩的樣子,在桑樹蔭下種瓜了。孩子們的動作稚嫩可愛,令我們想起辛棄疾的詞句:“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兒童的出現,使整個畫面一下子活躍起來,我們彷彿從農民的辛苦生活中,看到了一抹亮色。 兩首詩比較,我們發現,一首無人,一首有人。第一首以無人欣賞夏日美景來暗示農忙,人物雖未出現,我們卻似乎可以聽到農民的喘息聲,聞到農民身上流淌的汗味,看到農民低頭勞作彎曲的脊背。第二首點面結合,耘田績麻鋪展出農村生活的辛勞面,兒童學種瓜又勾勒出農村生活的趣味點,或許,生活就是苦樂結合吧。在藝術手法上,前者讀來委婉含蓄,後者讀來活潑有趣。 王載南評范成大“纖悉畢登,鄙俚盡錄,曲盡田家況味”。翁方綱《石洲詩話》說他“於桑麻洲渚,一一有情”。這種田家風味,絕對不是那種隔岸觀火的賞鑑,而是有詩人情感的勇敢介入。他筆下的田園,不再充滿牧歌情調,不再像王維描摹的那樣“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只能看到隱逸詩人自己的影子。在范成大的詩裡,我們看到的是活生生赤裸裸的農民,他們沒有工夫彈琴、長嘯,他們一身汗水,散發出濃郁的泥土氣息。范成大的田園詩繼承了《詩經·豳風·七月》的寫實精神。 誦讀這兩首詩,不是為了獵奇式地賞田園風光,也不是為了尋開心式地品農家樂,而是瞭解真正的中國農民生活,培養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