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Roar的《I"llKeepComing》FaintlyI"llgototakethisheadonsooni"llcomearoundlostandneverfoundwaitingformywordsseenbutneverheardburiedundergroundbuti"llkeepcomingWipethosetearsoffandmakeyourheartproudsooni"llcomearoundlostandneverfoundwaitingformywordsseenbutneverheardburiedundergroundbuti"llkeepcomingbuti"llkeepcomingbuti"llkeepcoming……譯文:眩暈中我將前往去正面承受這一切很快我就會來到將遭遺棄,永被遺忘等待我的詞語得見而不得聞於地下埋葬但我將堅持前往……拭去那些淚水讓你們的心可以驕傲很快我就會甦醒將遭遺棄,永被遺忘等待我的詞語得見而不得聞於地下埋葬但我將堅持前往(我將要來到)但我將堅持前往(我將要來到)……這是E3剛剛公佈的小島秀夫新作,《死亡擱淺》(DeathStranding)的預告片做採用的音樂。雖然不是唯一的解讀方式,但稍有些基督教知識就不難把這段歌詞聯想到聖彼得在尼祿當朝殉教的故事,這一段故事在顯克微支的《你往何處去》(QuoVadis)中有描寫和發揮。其時,聞暴君尼祿迫害基督徒,使徒彼得旋走於羅馬城外。忽逢見一人正向羅馬城去,彼得認出他正是復活的耶穌基督。彼得問耶穌曰:吾神,你往何處去?(QuoVadis,Domine?)耶穌答曰:吾將返,再赴死。彼得震顫而不能答。於是反身回城,遭釘死於十字架,成為聖徒。基督教在羅馬於是乎大興。所以I"llKeepComing就是彼得心意已決,踏上殉教之路的自白。“正面承受”(takethisheadon)即殉教赴死的決定,“comearound”有“來到附近”和“甦醒”兩個意思,既是他抵達十字架也是他死後在天堂甦醒的意思,在這裡兩段分別用了兩種譯法。“等待我的詞語,得見而不得聞”,聖經開篇,“太初有言”,這個“言”對於基督教來說分量極重,也就是基督教的道,是邏各斯,是神的言,是神性的顯現。在這裡,彼得作為主的代言,要使主的言辭得到傳頌。西方古典哲學認為口語高於書寫,因言傳身教直接而文字有隔。“得見而不得聞”可以說是一種悲觀的看法,近於認為他只能留下書卷而不能使教門興旺。但即使如此,“我將堅持前往”。英語的“I"llkeepcoming”也有一些漢語無法譯出的模糊性,主要是“我將堅持前往”,也略有”我將要抵達/來到“的感覺。這一個雙關與”comearound“多少有一點對應的感覺。第二段基本和第一段相同,和第一段不同的前兩句可以理解為是對教徒說的話。重複一遍上一段解釋過的歌詞後,這一首歌最為震撼的地方在於接下來反覆多次的“I"llkeepcoming”,這種反覆(同時也有“keep”這個詞的感覺)把彼得的殉教之路無限延長,讓這一個結果註定的決定漫長為一個永恆的時刻,以這個時刻為中心,下定決心的過程和對未來的預期也被併合在一起——對於聽者來說,則是悲劇性與將得拯救的結果的併合,而這兩點都是當事人彼得所不能確定的,他是在猶疑和不確中做出了選擇——正是這樣偉大的選擇讓這一永恆的時刻既充滿了張力與力量又包涵了治癒與撫慰。
LowRoar的《I"llKeepComing》FaintlyI"llgototakethisheadonsooni"llcomearoundlostandneverfoundwaitingformywordsseenbutneverheardburiedundergroundbuti"llkeepcomingWipethosetearsoffandmakeyourheartproudsooni"llcomearoundlostandneverfoundwaitingformywordsseenbutneverheardburiedundergroundbuti"llkeepcomingbuti"llkeepcomingbuti"llkeepcoming……譯文:眩暈中我將前往去正面承受這一切很快我就會來到將遭遺棄,永被遺忘等待我的詞語得見而不得聞於地下埋葬但我將堅持前往……拭去那些淚水讓你們的心可以驕傲很快我就會甦醒將遭遺棄,永被遺忘等待我的詞語得見而不得聞於地下埋葬但我將堅持前往(我將要來到)但我將堅持前往(我將要來到)……這是E3剛剛公佈的小島秀夫新作,《死亡擱淺》(DeathStranding)的預告片做採用的音樂。雖然不是唯一的解讀方式,但稍有些基督教知識就不難把這段歌詞聯想到聖彼得在尼祿當朝殉教的故事,這一段故事在顯克微支的《你往何處去》(QuoVadis)中有描寫和發揮。其時,聞暴君尼祿迫害基督徒,使徒彼得旋走於羅馬城外。忽逢見一人正向羅馬城去,彼得認出他正是復活的耶穌基督。彼得問耶穌曰:吾神,你往何處去?(QuoVadis,Domine?)耶穌答曰:吾將返,再赴死。彼得震顫而不能答。於是反身回城,遭釘死於十字架,成為聖徒。基督教在羅馬於是乎大興。所以I"llKeepComing就是彼得心意已決,踏上殉教之路的自白。“正面承受”(takethisheadon)即殉教赴死的決定,“comearound”有“來到附近”和“甦醒”兩個意思,既是他抵達十字架也是他死後在天堂甦醒的意思,在這裡兩段分別用了兩種譯法。“等待我的詞語,得見而不得聞”,聖經開篇,“太初有言”,這個“言”對於基督教來說分量極重,也就是基督教的道,是邏各斯,是神的言,是神性的顯現。在這裡,彼得作為主的代言,要使主的言辭得到傳頌。西方古典哲學認為口語高於書寫,因言傳身教直接而文字有隔。“得見而不得聞”可以說是一種悲觀的看法,近於認為他只能留下書卷而不能使教門興旺。但即使如此,“我將堅持前往”。英語的“I"llkeepcoming”也有一些漢語無法譯出的模糊性,主要是“我將堅持前往”,也略有”我將要抵達/來到“的感覺。這一個雙關與”comearound“多少有一點對應的感覺。第二段基本和第一段相同,和第一段不同的前兩句可以理解為是對教徒說的話。重複一遍上一段解釋過的歌詞後,這一首歌最為震撼的地方在於接下來反覆多次的“I"llkeepcoming”,這種反覆(同時也有“keep”這個詞的感覺)把彼得的殉教之路無限延長,讓這一個結果註定的決定漫長為一個永恆的時刻,以這個時刻為中心,下定決心的過程和對未來的預期也被併合在一起——對於聽者來說,則是悲劇性與將得拯救的結果的併合,而這兩點都是當事人彼得所不能確定的,他是在猶疑和不確中做出了選擇——正是這樣偉大的選擇讓這一永恆的時刻既充滿了張力與力量又包涵了治癒與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