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30885686659

    張元素對於脾胃病的治療,有著比較系統、完整的方法。他將脾胃病的治療總結為土實瀉之,土虛補之,本溼除之,標溼滲之,胃實瀉之,胃虛補之,本熱寒之,標熱解之等具體治療原則。土實瀉之,包括瀉子、湧吐、瀉下。土虛補之,包括補母、補氣、補血。本溼除之,包括燥中宮、潔淨府。標溼滲之,包括開鬼門。胃實瀉之,包括瀉溼熱,消飲食。胃虛補之,包括補胃氣以化溼熱、散寒溼。本熱寒之,主要是降火。標熱解之,主要是解肌等等。他根據脾喜溫運,胃宜潤降的生理特點,分別確定了治脾宜守、宜補、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則,為後世進一步完善與深化脾胃病辨治綱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張元素還創制了治療脾胃病的代表方劑——枳術丸。該方具有治痞、消食、強胃的功效。用白朮二兩,枳實麩炒黃色去穰一兩。同為極細末,用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不拘時日。本方系從《金匱要略》中枳術湯演變而來。《金匱要略》此方是枳實用量重於白朮,以消化水飲為主,兼顧脾胃。張氏改湯為丸,白朮用量多於枳實,則以補養脾胃為主,兼治痞消食。配荷葉芬芳升清,以之裹燒。又用米飯為丸,與術協力,則更能增強其養胃氣的作用。於此可見,張氏對於脾胃病的治療,其主導思想,乃是以扶養後天之本為先,而輔之以治痞消食,此即張氏所謂“養正積自除”的治療觀點。

    張元素以研究臟腑病機為中心,成為一派醫家之開山。對於脾胃病的治療方法成為易水學派師弟相傳的家法,其弟子李東垣、王好古均為中國醫學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張氏對藥物學的貢獻很大,其所撰《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一文,探討藥物功效及臨床應用,後被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之中,可見其學術影響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無解是什麼意思?用數字舉些例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