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髡

    賦的最早提法出自於詩經的《詩.大序》之六義,風、雅、頌為詩的三大分類,賦、比、興則為詩的三種表現手法。到了西漢時代,人們把屈原、宋玉的辭賦體歸到賦的名下。

    在漢代,給賦的定義是“賦之言輔,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所以,鋪陳是漢代辭賦的基本的寫作方法。而在西漢時期,辭賦區分還不明顯,常把辭賦視為一體,故而才把楚辭歸為賦的體裁中。從詩經的講述來看,賦本來是詩歌的表現方法,後來引申為誦詩的方法,再後來就形成了詩賦,隨著樂詩的分離,賦文體才漸漸獨立出來。

    漢代詞賦著名人物有荀況和司馬相如,荀況的賦體為諧隱體、雜賦兩種;司馬相如的賦體為騷體賦。

    到了司馬相如時代,賦發展到獨立的文學形式,並由司馬相如規範了賦的寫作方法。司馬相如的賦講究文體的主客體問答、前後左右各方位鋪敘事物、韻散交用。這種手法成為當時賦文體的基本格局。到了後來,這一基本格局成了漢賦的標準模式,並延伸自今。

  • 2 # 吳鉤001

    對於漢賦這種文體的源流談一下自己的學習心得。

    早在春秋時代,就有:風,雅,頌,賦,比,興之說。賦,就是鋪陳,排敘。到了戰國,繼承了這種手法,出現了類似賦的作品,象賈宜的《過秦論》中就有一些名句:秦孝公據峭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囊括四海之意,包舉宇內,併吞八荒之心。讀起來很有節奏,很有氣勢。有了賦的味道。屈原的《離騷》,更有了賦的初始階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世混濁而莫餘知兮,吾將高馳而不顧。

    到了漢代,賦,這種文體快速發展,甄於完美。我把它分為:初始期,高峰期和沒落期。

    初始期

    漢代前期,政治穩定,經濟有所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提高。這時期賦的內容偏重於抒情,詠物,敘事,揭露黑暗。象賈誼的《吊屈原賦》,枚乘的《七發》,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等都屬於這類作品。

    高峰期

    漢帝國政治,經濟,軍事逐漸強盛,統治階級過著浮華享受的生活。一批犬儒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形成一種奢華浮誇的文風,按照現今的說法,就是假,大,空,吹牛逼。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子虛賦》,楊雄的《甘泉》,《羽獵》,班固的《兩都》,張衡的《兩京》等。這些作品達到漢賦鼎盛時期,對事物描寫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上下左右,極盡鋪陳,詞語堆砌,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沒落期

    漢中期以後,政治腐敗,經濟倒退,國勢衰微。文學上再也不張揚了。這時期產生了一些小賦(對鼎盛期的大賦而言),寫作風格以抒情,敘事,描寫為主。主要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醜惡現實。這時期的作家主要有蔡邕,禰衡,趙壹。作品有蔡邕的《述行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等。其內容則是對現實的批判。

    以上就是漢賦源流發展的簡單脈絡。

  • 3 # 幸福有你3833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的四百年間,一般文人都採用這種文體創作,盛極一時,後世通常把它的看作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故在文學史上有所謂“漢賦”的專稱。賦,雖興盛於漢代,但並非產生了漢代,早在戰國的後期便已出現了。最早寫作賦體名篇的是荀子。隨著賦體的興起,也受到縱橫家的散文和新文體楚辭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也正由於賦體的發展與楚辭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往往漢代把“辭賦”連稱。

    賦,發展可分三個階段。即:漢高祖初年至漢武帝初年,為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的辭賦以《楚辭》為傳統,有賈誼的《吊屈原賦》和淮南小山《招隱士》及枚乘的《七發》等作品;第二階段是西漢武帝至東漢中葉,跨越二百多年,屬漢賦的鼎盛時期,有《漢書·藝文志》著錄賦九百多篇,有作者六十多人;而東漢中葉以後為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社會問題顯露,已無“功”可歌,可“德”可頌,創作熱情陡減,雖有蔡邕的《述行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和禰衡的《鸚鵡賦》抒情小賦體,但與盛時的作品從內容到體制都發生了變化。

    總之,漢賦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的又一種新文體,也是“一代文學”的代表,對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促進的作用,併為後代的文學創作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克服馬虎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