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43389245586

    范蠡:字少伯,又稱範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範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隱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傳其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要說這兩位,都曾經為自己的主公立下過汗馬功勞,為國君出謀劃策,殫精竭慮,但最後的結局卻截然相反。伍子胥曾經力勸吳王殺掉勾踐,最後卻自刎。有一說法是,他死前,曾特意安排隨從把他的頭顱懸掛在吳國的城門上,說要親眼看勾踐如何滅吳。這種以死來明志的做法在古代有很多,只可惜所遇並非明主。勾踐作為一國之君,帶領全國勵精圖治,臥薪嚐膽,最終滅吳,可謂功成名就,但這其中,少不了范蠡和文種的鼎力相助。范蠡的聰明在於,他明白在戰亂的年代,任何一位國君都是“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者,於是對於名利功名都一概視為糞土,退隱了!過逍遙自在的日子了。只可惜了文種!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看來,這一句一直到現在都還很實用呀,明白了這點,那麼我們就可以再任何時候都可以高枕無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人資訊洩露,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對此,你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