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食理想
-
2 # 南山劉向雄
孔子雖然‘‘少也賤’’,但他在飲食方面還是很講‘‘原則’’、合乎禮節的。集中在記錄在《論語•鄉黨第十》。
孔子有幾不吃,如:
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不吃。
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也不吃。
烹調方法不當,不吃。
不時新的東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也不吃。
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
這樣看來,孔子雖然經歷過患難,但總體的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酒肉基本上是君王賞賜的,所以才有這樣‘‘刁’’的口味。其實,這些都還是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例如,對於市面上買來的酒肉,孔子也是不亂吃的。
孔子也有稍微放開的,如對於粟米和肉食,越細越好;肉食好吃,但不能多吃超過飯量;每餐都食用生薑,但不會多吃。至於喝酒嘛,當時的酒度數低,多喝點也沒啥,只要不喝醉出亂子就行!
孔子整體的飲食觀念,除了食品安全的意識外,更講究的是禮儀。因為,周禮盛行的年代,每餐吃飯前都要祭祀,即使是‘‘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也就是說,雖然是吃粗糙的食物、喝蔬菜的羹湯、吃瓜的祭祀,一定也要像齋戒那樣恭敬。
食品是先用於祭祀的,所以不能馬虎,這是孔子飲食講究的主要原因
-
3 # 百善孝為先傳統正能量
談到孔子的飲食觀念,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十不食”的言論。《論語鄉黨篇第十》記載孔子的飲食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十不食”從禮儀、營養、烹飪、衛生、等多方位詮釋了孔子的飲食觀念,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儒學的涉略面之廣、內涵之豐富,都是後人值得去學習和借鑑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華人,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奔走各諸侯國,宣傳“仁”的思想,但不被採用。在他去世後,其弟子及後學將他的言行整理、記錄成《論語》。根據《論語》可以看出,孔子對飲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而最著名的有兩個:
一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個觀點的字面意思是,做飯的穀米應該儘量揀得精一些,用牛羊和魚肉製作膾時應該儘量切得細而薄一些,但它的引申意義卻是指在烹飪時要精益求精,把飯菜製作得更加精細,這是飲食製作者任何時候都應該努力追求和達到的,至今人們仍然把它作為準繩。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於過去來講是正確的,但對於今天來講,主食越精細在營養方面是有問題的。
二是八個“不食”,即食ye而a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時,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分別從食品衛生、火候、刀工、原料搭配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主張,其中絕大多數至今也是正確的和被人們所遵循的。由於《論語》是儒家經典,在古代是讀書的首選之作,因此孔子的飲食主張也有了十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孔子的八不食主張很多是從祭祀的角度對飲食和烹飪提出的要求,比如選料提出了割不正不食,比如烹飪方法的選擇上要選擇最合適的烹調方法,如果選擇不當不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