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自沉地,一般都認為乃長沙汩羅。《水經》雲:汨水亦謂之羅水,汨水又西經羅縣北,汨水又西經玉笥山。注曰: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湘水注》謂: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故淵潭以屈為名。
東漢王逸說得更為明白:屈原是效彭咸沉身於淵。彭咸者,乃顓頊的後世子孫,楚人的祖伯,是個胸懷大志、剛正不阿、不從流俗,而遭遇與屈原有所相似的人,這使屈原對他懷有更深一層的感情,並在作品中屢屢提及,如願依彭咸之遺則、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等。彭咸既投汨羅,屈原必當從之。但有學者指出,王逸之說不可信,自宋代朱熹起就已存疑。說屈原投汨羅而死,本賈誼所云,顯系賈生假地同名有感而吊之,故司馬遷亦沿其說而後傳。今查羅子國,即荊山地區古國的地名,熊姓,楚文王時曾南遷今湖北枝江縣,後又南遷至今湖南的汨羅,秦立長沙郡,羅為縣。考查羅,發現還有一處古地名。
《姓名急就篇》雲:羅氏顓頊後,封於羅,子孫國以為氏。春秋時稱房渚,一名防渚,後改為房州,即今湖北房縣,為楚祖先生息之地。屈原所云終古故居、返故鄉、必首丘即此之謂也。人將死仍不忘其宗祖,且必行其祖先之程而逝,這正是屈原臨終之前的悲切之言,即他將赴古羅水而死。
可見,屈原從漢北放逐到江夏,很可能又從江夏回到了羅的滄浪之淵,湖北房縣的江湘之淵,祖先顓頊於羅的故地,故屈原回故地而死與理甚合。 至於屈原真墓何在,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湖南汨羅縣玉笥山上屈子祠西側一華里的烏龜山戰國墓乃是屈原真墓。但也有人否認此說,認為屈原墓在汨羅山。在京廣鐵路汨羅車站以北約五里左右的淚羅江對岸,有一片連綿趄伏的丘陵,名叫汨羅山,山上有屈原墓。明《一統志》載:屈原墓在汨羅山上,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後人將此山稱烈女嶺。清《一統志》亦載:屈原墓在汨羅山。聯絡唐杜佑《通典》中羅江有屈原家的說法與明清《一統志》的記載是一致的。
考古發現還證實,汨羅山是楚人與羅子華人共同的墓地,羅子國與楚國同宗,屈原是楚華人。屈原死後,人們將他的遺體埋葬在與其同宗的羅於國故土淚羅山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奇怪的是,當時屈原墓競沒有古墓碑,據析這是因為先秦時代沒有樹碑以志墓主的習俗。直至東漢,才有此俗。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屈原墓共有12座,大小几乎相等,都是高五六米,底盤約八米,四周環植扁柏、青松。
墓前均立一石碑,上面刻著故楚三閭大夫之墓,何家為真,無法辨別,這就是所謂的屈原十二疑冢。 十二疑冢的由來民間有各種傳說。其一是說屈原懷沙自沉於汨羅江後不幸被魚鱉齧食了一邊頭面,屈原的姐姐便用黃金鑄了半個假頭鑲嵌安葬,為防盜棺,才築起了12座大小相等的疑冢,以亂人耳目。其二是說屈原懷沙自沉後,在楚國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震動,人們不僅以划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悼念屈原,並且狠狠打擊侵入楚國的秦軍,立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秦軍對此十分害怕,認為是屈原的忠魂不散,非要掘墓毀屍不可。
人們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於是又築了11個假墳,用來迷惑秦軍。其實,屈原墓的墓碑,樹於唐以前很久,後逐漸泯沒。加之這一帶方圓四華里內,大型封土堆很多,於是便漸漸派生出十二疑冢的傳說。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人們又選了11個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文為三閭大夫之墓,憑添混亂。有人以為,墓雖多,屈原的墓必在這12座中是無疑的。事實果真如此嗎?看來,要揭開屈原自沉地點和墓地之謎,尚需進一步的考證和查實。
關於屈原自沉地,一般都認為乃長沙汩羅。《水經》雲:汨水亦謂之羅水,汨水又西經羅縣北,汨水又西經玉笥山。注曰: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湘水注》謂: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故淵潭以屈為名。
東漢王逸說得更為明白:屈原是效彭咸沉身於淵。彭咸者,乃顓頊的後世子孫,楚人的祖伯,是個胸懷大志、剛正不阿、不從流俗,而遭遇與屈原有所相似的人,這使屈原對他懷有更深一層的感情,並在作品中屢屢提及,如願依彭咸之遺則、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等。彭咸既投汨羅,屈原必當從之。但有學者指出,王逸之說不可信,自宋代朱熹起就已存疑。說屈原投汨羅而死,本賈誼所云,顯系賈生假地同名有感而吊之,故司馬遷亦沿其說而後傳。今查羅子國,即荊山地區古國的地名,熊姓,楚文王時曾南遷今湖北枝江縣,後又南遷至今湖南的汨羅,秦立長沙郡,羅為縣。考查羅,發現還有一處古地名。
《姓名急就篇》雲:羅氏顓頊後,封於羅,子孫國以為氏。春秋時稱房渚,一名防渚,後改為房州,即今湖北房縣,為楚祖先生息之地。屈原所云終古故居、返故鄉、必首丘即此之謂也。人將死仍不忘其宗祖,且必行其祖先之程而逝,這正是屈原臨終之前的悲切之言,即他將赴古羅水而死。
可見,屈原從漢北放逐到江夏,很可能又從江夏回到了羅的滄浪之淵,湖北房縣的江湘之淵,祖先顓頊於羅的故地,故屈原回故地而死與理甚合。 至於屈原真墓何在,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湖南汨羅縣玉笥山上屈子祠西側一華里的烏龜山戰國墓乃是屈原真墓。但也有人否認此說,認為屈原墓在汨羅山。在京廣鐵路汨羅車站以北約五里左右的淚羅江對岸,有一片連綿趄伏的丘陵,名叫汨羅山,山上有屈原墓。明《一統志》載:屈原墓在汨羅山上,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後人將此山稱烈女嶺。清《一統志》亦載:屈原墓在汨羅山。聯絡唐杜佑《通典》中羅江有屈原家的說法與明清《一統志》的記載是一致的。
考古發現還證實,汨羅山是楚人與羅子華人共同的墓地,羅子國與楚國同宗,屈原是楚華人。屈原死後,人們將他的遺體埋葬在與其同宗的羅於國故土淚羅山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奇怪的是,當時屈原墓競沒有古墓碑,據析這是因為先秦時代沒有樹碑以志墓主的習俗。直至東漢,才有此俗。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屈原墓共有12座,大小几乎相等,都是高五六米,底盤約八米,四周環植扁柏、青松。
墓前均立一石碑,上面刻著故楚三閭大夫之墓,何家為真,無法辨別,這就是所謂的屈原十二疑冢。 十二疑冢的由來民間有各種傳說。其一是說屈原懷沙自沉於汨羅江後不幸被魚鱉齧食了一邊頭面,屈原的姐姐便用黃金鑄了半個假頭鑲嵌安葬,為防盜棺,才築起了12座大小相等的疑冢,以亂人耳目。其二是說屈原懷沙自沉後,在楚國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震動,人們不僅以划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悼念屈原,並且狠狠打擊侵入楚國的秦軍,立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秦軍對此十分害怕,認為是屈原的忠魂不散,非要掘墓毀屍不可。
人們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於是又築了11個假墳,用來迷惑秦軍。其實,屈原墓的墓碑,樹於唐以前很久,後逐漸泯沒。加之這一帶方圓四華里內,大型封土堆很多,於是便漸漸派生出十二疑冢的傳說。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人們又選了11個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文為三閭大夫之墓,憑添混亂。有人以為,墓雖多,屈原的墓必在這12座中是無疑的。事實果真如此嗎?看來,要揭開屈原自沉地點和墓地之謎,尚需進一步的考證和查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