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03724572265

    杜甫名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謂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但是,對其中詞語、詩意的理解,仍然不免見仁見智,大有切磋商討的必要。例如,宋代著名學者司馬光所指出的杜甫詩歌含蓄有言外之意,“國破山河在”表示沒有餘物,“城春草木深”表示沒有人跡,等等,恐怕就不是一般讀者想得到的。

    這裡不打算討論詩歌藝術鑑賞方面的問題,只說一說對其中一個字的解讀,即開篇第一個字,“國”,究竟指什麼。眾所周知,古代漢語中,“國”字包括“國家”、“國都”兩個義項。例如,《商君書》中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中的“國”指國家,而屈原《九章·哀郢》中的“出國門而軫懷兮”中的“國”則指國都,當時楚國京城郢。那麼,《春望》“國破山河在”的“國”應該是指國家還是國都。

    有些人把這“國”字解讀為國都。例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的《唐詩鑑賞辭典》《春望》條,有這樣的說法:“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初中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註釋是:[國] 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

    但是,從杜詩語言的出典、唐詩中“國”字尤其是“國破”“破國”等詞語的使用情況以及上下文看,這個“國”字,都還是解讀為“國家”更好一些。

    仇兆鰲《杜詩詳註》指出《春望》“國破山河在”中“國破”的出典是《齊國策》,“王蠋曰:國破君亡,吾不能存。”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相關的記載是:“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於野。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為君將,是助桀為暴也。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燕國入侵,齊國只剩下了莒和即墨兩座城池沒有淪陷,齊湣王亡命於莒。燕國國王派使者向王蠋勸降。這是王蠋拒絕勸降時說的一番話。《齊國策》的“國破”,顯然是指齊國國土淪陷,而不是齊國首都(今山東臨淄)淪陷。

    唐詩中,“國”用於指國家、國都的都有,例如:岑參《送人赴安西》“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是指國家;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是指當時的國都長安。但是,“國破”、“破國”中的“國”,似乎都是泛指國家,而沒有專指國都的。例如:楊乘《吳中書事》“名歸范蠡五湖上,國破西施一笑中”,李商隱《牡丹》“終銷一國破,不啻萬金求”,司空圖《秦關》“虎狼秦國破,狐兔漢陵空”;岑參《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之三“鳴笳擂鼓擁回軍,破國平蕃昔未聞”,汪遵《詠酒二首》之一“後人不識前賢意,破國亡家事甚多”,周曇《三代門·又吟》“千妖萬態逞妍姿,破國亡家更是誰”。儘管有多首唐詩是面對前代都城而興起“國破”“破國”感慨的,但揣摩詩意,也不是專指故都,而是泛指國家。例如:裴瑤(一系劉瑤名下)《闔閭城懷古》“五湖春水接遙天,國破君亡不記年”,羅鄴《春望梁石頭城》“柳碧桑黃破國春,殘陽微雨望歸人”。

    解讀詩歌,離不開上下文。杜甫《春望》雖是五言律詩,但除了尾聯以外,其他各聯,聯內詞語有嚴整的對應關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對應“城”,一大一小,一面一點。倘若將“國”解讀為國都,則兩者都是指城池,語義簡單重複,疊床架屋。再者,“城春草木深”,“草木”指生長於“城”中之草木無疑,相應的,“國破山河在”,山河亦當指存在於“國”中之山河。試問:長安城中可有什麼山河?

    綜上,我認為,“國破山河在”的“國”字,應該解讀為國家,而不是國都長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吃榴蓮上火怎麼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