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英華人從奴隸販子轉變為廢奴主義者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那十二名成員組成的“廢除奴隸販賣委員會”的功勞,但實際上,這十二名成員裡有銀行家、商人和工廠主,廢奴運動更是為他們所在的領域爭取利益。
所以英華人從奴隸販子轉變為廢奴主義者,主要受到不同領域和階層之間的利益影響,如果從整個社會層面來分析,我認為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15世紀至17世紀期間,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英國也在這一時期不停地向外擴張,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佔領和殖民統治。
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佔領了加勒比海域的島嶼,這個地方在當時被稱為“西印度”。哥倫布航海期間到過這裡,最初以為是印度,後來才發現不是,所以就在印度前面加了一個“西”字,英國殖民期間就叫“英屬西印度殖民地”。
西印度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種植甘蔗,英國的一些資本家看到這個商機,紛紛在這裡建立蔗糖基地,成為了“農場主”。但是種植甘蔗和製作蔗糖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當地土著的數量遠遠不足,於是這些農場主就從西非購買奴隸來填補勞力空缺。
西非黃金海岸也是英華人建立的奴隸交易市場,他們從奴隸商人手中購買奴隸,再將奴隸販賣給有需要的人。進入18世紀以來,英國的奴隸販賣市場就不斷擴大,著名的利物浦口岸就是當時最大的奴隸貿易港口,而且擁有全英國三分之一的商船數量!
奴隸在當時就像是商品一樣被買賣,因此商品也是要符合市場的規律,市場上需要奴隸,說明奴隸有存在的價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工業的發展速度和發達程度都不高,農業生產佔據了整個社會經濟生產的主要部分。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蒸汽機在工業中的廣泛運用,整個工業發展得到了快速提高。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最早受益者,他們在快速發展工業的同時,社會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比如: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擁有原始生產資源的“農場主”不願意讓出自己的市場,繼續採用奴隸生產的方式賺錢;擁有先進生產技術的“工廠主”不想被農場主在原材料上掐脖子。矛盾就這樣產生,最後由工廠主、商人和銀行家組成的“廢除奴隸販賣委員會”就成立了。
從1787年開始,“廢除奴隸販賣委員會”就四處收集販賣奴隸的資料,並製作成小冊子在全國派發,向民眾揭露奴隸交易最黑暗的一面,並得到了大量民間團體的支援。1807年3月25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販賣法案,隨後便開展了幾十年的查禁奴隸貿易行動。
英國的廢奴運動進行得轟轟烈烈,大量的英國海軍在大西洋上攔截奴隸走私船,只要查到販奴船,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都將船上所有的奴隸解救並送回。這一行動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影響到了美國的“廢奴運動”。
英國在殖民統治時代成為全球最大的“奴隸販子”,最後又成為全球廢奴運動的“表率”,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原始的農業生產仍然是社會生產的主導,奴隸悲慘的命運還將繼續。
19世紀,英華人從奴隸販子轉變為廢奴主義者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那十二名成員組成的“廢除奴隸販賣委員會”的功勞,但實際上,這十二名成員裡有銀行家、商人和工廠主,廢奴運動更是為他們所在的領域爭取利益。
所以英華人從奴隸販子轉變為廢奴主義者,主要受到不同領域和階層之間的利益影響,如果從整個社會層面來分析,我認為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英華人與奴隸的那些事15世紀至17世紀期間,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英國也在這一時期不停地向外擴張,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佔領和殖民統治。
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佔領了加勒比海域的島嶼,這個地方在當時被稱為“西印度”。哥倫布航海期間到過這裡,最初以為是印度,後來才發現不是,所以就在印度前面加了一個“西”字,英國殖民期間就叫“英屬西印度殖民地”。
西印度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種植甘蔗,英國的一些資本家看到這個商機,紛紛在這裡建立蔗糖基地,成為了“農場主”。但是種植甘蔗和製作蔗糖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當地土著的數量遠遠不足,於是這些農場主就從西非購買奴隸來填補勞力空缺。
西非黃金海岸也是英華人建立的奴隸交易市場,他們從奴隸商人手中購買奴隸,再將奴隸販賣給有需要的人。進入18世紀以來,英國的奴隸販賣市場就不斷擴大,著名的利物浦口岸就是當時最大的奴隸貿易港口,而且擁有全英國三分之一的商船數量!
奴隸在當時就像是商品一樣被買賣,因此商品也是要符合市場的規律,市場上需要奴隸,說明奴隸有存在的價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工業的發展速度和發達程度都不高,農業生產佔據了整個社會經濟生產的主要部分。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蒸汽機在工業中的廣泛運用,整個工業發展得到了快速提高。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最早受益者,他們在快速發展工業的同時,社會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比如:
機器可以代替人類做很多事情,勞動力的需求就相應減少,對奴隸的需求也減少;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原來的奴隸販賣港口發現,運輸原料比運輸奴隸賺錢,於是很多港口開始轉型;西印度那些製作蔗糖的農場主控制著白糖價格,工業生產對白糖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工廠主開始對這些農場主有意見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擁有原始生產資源的“農場主”不願意讓出自己的市場,繼續採用奴隸生產的方式賺錢;擁有先進生產技術的“工廠主”不想被農場主在原材料上掐脖子。矛盾就這樣產生,最後由工廠主、商人和銀行家組成的“廢除奴隸販賣委員會”就成立了。
從1787年開始,“廢除奴隸販賣委員會”就四處收集販賣奴隸的資料,並製作成小冊子在全國派發,向民眾揭露奴隸交易最黑暗的一面,並得到了大量民間團體的支援。1807年3月25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販賣法案,隨後便開展了幾十年的查禁奴隸貿易行動。
英國的廢奴運動進行得轟轟烈烈,大量的英國海軍在大西洋上攔截奴隸走私船,只要查到販奴船,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都將船上所有的奴隸解救並送回。這一行動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影響到了美國的“廢奴運動”。
結語英國在殖民統治時代成為全球最大的“奴隸販子”,最後又成為全球廢奴運動的“表率”,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原始的農業生產仍然是社會生產的主導,奴隸悲慘的命運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