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48142360111

    賞析:

    首句是起。詩人寫道:“東風嫋嫋泛崇光。” “東風”即春風。“嫋嫋”形容煙氣繚繞升騰。“東風嫋嫋”這裡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泛”即瀰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

    “崇”推崇,引申為“增長”。其中,詩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濃濃的景象,也為海棠的盛開營造氛圍。

    次句是承句。詩人寫道:“香霧空濛月轉廊。”這一句側寫海棠。“香霧”指的是氤氳的霧氣中的海棠花香。“空濛”即細雨(煙霧)迷茫的樣子。這裡,“香霧空濛”描寫了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的景象。

    詩人從嗅覺的角度來寫,香飄四溢,不但擴大了詩歌的空間,也提高詩歌的審美境界。“月轉廊”即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其中的“轉”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動態性,給詩歌增添空間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難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後兩句寫愛花心事。第三句轉句。詩人首先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緊承第二句而轉,擔心“夜深花睡去”。這一句是全詩的關鍵句,是從上面描寫環境進入到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中,表現了賞花者的心態。

    上面寫 “月轉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個“只”,可以說虛詞表意,深化了愛花人的痴情。一個“恐”字,不但強調了詩人對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後是合句。

    詩人接著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一句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為”之意。同時,這一句運用了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據宋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裡,“紅妝”表面指海棠,實則詩人在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了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

    可以說,詩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給人以審美想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豔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臺。

    於是作者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

    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儘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沒有誰可以阻撓。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擴充套件資料:

    《海棠》原文:

    宋代:蘇軾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嫋嫋的東風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裡,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只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作於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當時已是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經五個年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說“老師是學生的服務員”,你認為家長是“提款機”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