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佛教的“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理論是佛教的一個相當完整和細緻的思想體系。“色空理論”是關於自然層面上的理論,也是佛教宇宙觀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同時,佛教的這個理論是佛教理論體系的一個基石,如果沒有他,佛教的其他理論就無法成立.

    佛教認為,人的心(即意識)之外的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覺到,這就被稱為“色”。那麼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回答說是由四大因素構成的。四大因素為“地、水、火、風”。四大因素由於因緣構成萬物,又因為因緣復歸和還原於四大因素。這種還原和復歸被稱為“空”。特別的,佛教認為,這個空色的過程是迴圈往復的.一個迴圈結束,另一個迴圈開始,佛教稱其為"輪迴".請注意這是佛教被認為是無神論的基本根據。

    釋迦牟尼佛認為這種由空到色,由色到空的輪迴是沒有意義的,沒有任何進步的含義在裡面。同時又可以推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空與色是等價的.沒有任何區別.由此就又匯出一個結論,真正具有實質意義的,就是實現"涅磐".只有涅磐才有意義.實際上這就是佛教"色空"理論的基本意義和作用.

    和西方哲學思想比較起來,佛教的色空理論與西方的自然社會發展進步論有根本性的區別.因為西方哲學對過程的發展也含有迴圈和重複的觀念,但西方人認為這個迴圈和重複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總是進步的.但釋迦牟尼佛則認為這種迴圈和重複一點前進和發展的意義也沒有.

    總之,"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的空色觀是佛教獨特的思辯,是佛教對宇宙的基本看法.也有的人們把佛教說的"色"解釋為女色,那就對佛教的這個理論理解得太為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條加什麼才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