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
2 # 古今趣事
司馬懿無疑是一位戰略家,諸葛亮去世之後,他贏得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和平時期,而正是在此期間,成功的打敗了曹爽集團,從而贏得了實質性的主導曹魏帝國的走向。他在這個期間,將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爭權方面。而曹爽本身就是一個紈絝子弟,也沒有很大的戰略眼光,不知道透過攻打蜀國而更加全面的掌握兵權。所以,司馬懿自然不會主動伐蜀。
所以說,司馬懿不可能和諸葛亮有約定,他完全是為自己的權力思考。所以說,司馬懿具有極高的戰略眼光。所以諸葛亮一聽說司馬懿要防衛他時,只能仰天嘆息,想要恢復中原,只能是有心無力了!
-
3 # 關東俠客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司馬懿帶兵回到魏國。此後司馬懿沒有伐蜀,因為魏國出現變故待他罷平事情後,司馬懿已經老了不久以後世逝了。馬懿是魏國重臣,從曹操時代起就開始出仕,只不過不受待見。但司馬懿身上有兩個優點隱忍和長壽,熬死了曹操和曹丕到魏明帝曹叡時才掌握軍權,在諸葛亮四次和五次北伐時領軍抵抗。為了消除伐蜀的後顧之憂。235年,官居太尉的司馬懿率軍遠征遼東的公孫度,徹底平定了割據勢力。在反回途中魏明帝病危,後來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成為託孤之臣扶佐年幼的小皇帝曹芳。曹爽排擠司馬懿,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消奪他的兵權。司馬懿韜光養晦選擇隱忍退讓,興利除蔽發展民生事業在朝中有較高威望。為打押司馬懿氣勢,大將軍曹爽率軍伐蜀結果大敗而歸,而且在朝中結黨營私。群臣非常憤慨希望司馬懿出來主持大局。司馬懿說"且止,忍不可忍”機會終於來了。嘉平元年(249年)曹爽率群臣和皇帝到郊外祭祖。司馬懿假傳太后旨意奪取武庫控制京城。曹爽只得束手就擒,司馬懿奪得魏國軍政大權,史稱高平陵之變。三年後司馬懿病死,73歲。
-
4 # 曉評三國
謝邀。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去世,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直到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獨攬朝政。也就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魏國發生了兩件大事。前五年,魏明帝仍然在世,伐不伐蜀,不是司馬懿說了算。魏明帝死後,十年時間裡,司馬懿和曹爽兩個輔政大臣之間爭權奪利,搞的不亦樂乎,司馬懿沒有伐蜀,曹爽卻搞了一次大規模伐蜀,只是大敗而回。曹爽曾經搞了一次明升暗降,代表皇帝給司馬懿加官太傅,免了他太尉的官職。看似提拔,實際上奪了他的實權,司馬懿從此低調從事,不太過問政治軍事,只是在蟄伏等待機會。他這個時間段主要看曹爽表演,並等曹爽出錯,等他失去人心,司馬懿不太可能去伐蜀,因為沒有必要。發動高平陵之變後,魏國的軍政大事,司馬懿說了算,但他忙於處理政變之後的善後事宜,沒有精力去理會蜀國。
所以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不去伐蜀,不是所謂的和諸葛亮私下約好,而是他沒有這樣的時機。
回覆列表
該型別的問題曾經回答過,對司馬懿而言,戰功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已經是整個魏國的頂樑柱,蜀國的存在對司馬懿而言是必要的,如果沒了蜀國,可以參考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從曹丕開始,魏國的統治者一直要削弱司馬懿和他的家族,但又不得不重用司馬懿,這是一個幾乎零和的矛盾。
也就是說,司馬懿如果沒想取大位,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解甲歸田,呵呵,但可能嗎?
統治者依舊不放心,叛國?更沒可能,丟下基業跑到敵國,做不到的啦。
唯一的辦法就是取代曹魏,所以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把握機遇,留著蜀國咯魏主,趕緊佈局,準備接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