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曹營待了不到半年。199年12月到200年1月,關羽第一次獨自統兵,是鎮守徐州的下邳。當小沛的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後,關羽鎮守的下邳隨之被攻佔,關羽投降。被任命為偏將軍。200年4月,在曹操軍中,參加了官渡戰役的第一階段。作為先鋒和張遼一起救援延津的魏軍,於萬軍叢中斬了袁紹的大將顏良,又協助徐晃擊敗了文丑。 200年5月(或6月),在官渡戰役的關鍵時刻,關羽辭別曹操,迴歸劉備。擴充套件資料關於關羽在曹營的故事——身在曹營心在漢之關羽公元200年,曹操徵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嚮往另一方。《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訊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國志》裡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蕩氣迴腸。
關羽在曹營待了不到半年。199年12月到200年1月,關羽第一次獨自統兵,是鎮守徐州的下邳。當小沛的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後,關羽鎮守的下邳隨之被攻佔,關羽投降。被任命為偏將軍。200年4月,在曹操軍中,參加了官渡戰役的第一階段。作為先鋒和張遼一起救援延津的魏軍,於萬軍叢中斬了袁紹的大將顏良,又協助徐晃擊敗了文丑。 200年5月(或6月),在官渡戰役的關鍵時刻,關羽辭別曹操,迴歸劉備。擴充套件資料關於關羽在曹營的故事——身在曹營心在漢之關羽公元200年,曹操徵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嚮往另一方。《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訊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國志》裡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蕩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