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iven

    於連是一個內心充滿矛盾和衝突的人。他最敬慕的人是拿破崙,卻害怕別人知道而對之閉口不提;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卻裝出一副虔誠的面孔;把全部《聖經》看作謊言,卻將整部拉丁文《聖經》背誦如流。為了實現他偉大的夢想,保護虛弱的自我,於連淹沒了內心真正的聲音,戴上了沉重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榮格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個人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它保證一個人能夠扮演某種性格,而這種性格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

    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書中說,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並且絕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便會出現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人類共有的,甚至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均建立在自卑情結之上。但是過於強大的自卑往往會造成行為的偏差,這種人格結構是極不穩定的,所以於連面對多彩的世界,心理能量彼此壓抑和湧現,內心始終處於矛盾和衝突之中,這與他的人格不夠整合密切相關。

    自負與自卑在於連身上交替出現。一方面他靠外在的努力來給予補償,發奮學習拉丁文,在自我遭受他人蔑視和打擊時,便可以背誦一大段拉丁文的聖經,來博取尊敬和驚歎,自尊的需要暫時得到緩解和滿足;另一方面,他採取了“投射”的防禦機制,以免自尊受傷害。於連長期生活在敵視和冷漠的環境中,性格變得異常敏感,甚至認為連一個孩子的親熱舉止都是一種對他的憐憫和同情,毫無疑問,這是自己的情感投射,這給他自己的冷漠和敏感找到一個最恰當不過的理由:不是因為我對他們有偏見,而是他們對我敵對和蔑視。

    於連的第一次愛情產生於德·雷納夫人,面對德·雷納夫人的關心和幫助,於連穿著層層包裹的鎧甲,以敵視和冷漠相向,因為層層鎧甲下包裹的是他敏感弱小的心。而德·雷納夫人對於連的感情最初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她對於連的愛與其說是情侶間的愛,不如說是母親對兒子的深沉的愛更為合適。

    於連的第二次愛情是與雙方各自目的相聯絡的。於連想透過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實現他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的理想;瑪蒂爾德想透過與於連結合完成她充滿英雄主義愛情的夢想。雙方都不是真心地愛著對方,而是頑固地表現著“自我中心意識”,這愛情是理智的、功利的,不是真摯的心靈之愛!

    掩卷沉思,現代社會中,有許多“於連”式的人物。他們雄心勃勃、鬥志昂揚,很少有求助的願望和需求。儘管對權力和優越的追求是大多數人的基本生存動力,但每個人卻是以不同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由此便產生了人的性格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對權力和優越的過分追求必然或多或少地顯示出對他人的攻擊性,而在遭到他人的抵制或反對時,他要麼致力於征服他人,要麼便是傾向於毀滅自己。這種性格特徵的人不可能從生活中獲得幸福與滿足;他們的性格是畸形的,他們的成功是暫時的、有限的;在不能與生活和諧一致的情況下,他們的自卑感會不斷強化,他們追求權力、追求優越與補償的野心會無限膨脹,而最終只會遭到更大的挫折和失敗。

    假如於連沒有死又會怎麼樣呢?聰明的讀者也許會想到:他得到了小姐,也贏得夢想已久的榮譽和地位,一時間春風得意……但是,若干年過去了,他功成名就,望著身邊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女人,心底卻想起德·雷納夫人,他感覺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這種狀況就是所說的中年危機,面對自己多年苦心爭取並且已經得到的東西,卻突然發現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讓於連的悲劇不再上演,首先是幫助“於連”瞭解自己人生的目標以及樹立這些目標的深層次原因,剖析自己實現目標的方法和方式。有的人以控制他人,獲取他人最多的愛為目標,因他小時候缺乏關愛和安全感;有的人不惜一切代價以掠取財富為己任,因為他曾經為出身貧困、經歷貧窮而深深自卑過……在瞭解自身人性的基礎上,才能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動機和意圖,才不至於成為自己無意識行為的犧牲品。其次,培養良好的社會興趣,形成健康的生活風格,包容自己劣勢的一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能在瞭解自身人性的基礎上達到人格的整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線能接牆上嗎?跟接地上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