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山那水144

    不請自來。本人姓王,系山東臨沂孝王之後,也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據王氏族譜記載先人乃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分支與臨沂有名的大孝子王祥之後,在沂南縣的雙候鎮有王祥的祠堂,還有他臥冰求魚的地方。

    我所知道的輩字排法有,孝友佳升遠,國恩世澤常,道德克成立,榮華福貴昌。本人是友字輩,具體是多少代記不清楚了。

    我說的不是很詳細,也可能有錯的地方,如若有本族的人看到,請多多指教,我在此獻醜了。

    能成為王氏家族的後人是我的榮幸也是一生的自豪。

  • 2 # 王兆林0309

    我們是開州(濮陽)乜堌太原王氏,字行排輩創立和修改了四次一一兩次創立,兩次修改。以五言詩的形式,一次創立為五絕,兩次合併成五律。每次修改不但蘊含了先祖們對一代代後昆的殷切希望,同時也都充分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色,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第一次,是清朝咸豐四年,即1854年創修家譜時選定的二十字,帶有傳統的禮教意味,它們是:

    來殿承先志,

    忠厚培綱常。

    仁義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

    第二次,是光緒二十三年,即1897年三修家譜時,時隔43年,外患內亂,人心思歸,將以上二十字修改為:

    來殿承先志,

    肇基培裕長。

    心思修法道,

    人式訓世方。

    第三次,1951年第四次修譜時,新中國建立,對新生活充滿了期望,又增加了二十字:

    建國希學文,

    禮義振家邦。

    德光增祥慶,

    英華自克昌。

    第四次,1983年第五次修家譜時,文革動亂結束,改革已呈欣欣向榮,則修改為:

    來殿承先志,

    肇基培裕長。

    黎群修法道,

    英傑頌四方。

    建國希學文,

    禮義振家邦。

    德光增祥慶,

    中華盛克昌。

    我們開州乜堌太原王氏,自元末明初遷居乜調650多年以來,已歷二十六世,人口近萬,遍佈河南、山東三市二十六村。從十七世開始使用排行字輩,已經使用了十代,排到了"長”字。排行字輩的使用,保障了整個王氏家族昭穆世系有序不紊的健康發展。

  • 3 # 東港朝天闕

    其實在建國以前,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派名的字輩。

    只是在建國後,尤其是經歷過文革的浩劫,這些東西被當做封建的糟粕被人排斥、棄用。

    從我自己的家族來看,我的父輩大多生於上世紀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乃至80年代。這其中只有二人未按族譜的派名字輩來起名。

    我這一代大多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期。據我統計,未按族譜派名字輩起名的大約有六人。

    我的子一輩最早的出生於上個世紀90年代。當然,目前以00後居多。未來或許是本世紀的10後、20後佔主力。但就目前看,按派名字輩起名的與不按的一半對一半。

    我兒子是00後,我按著族譜派名字輩給他起的名。個人認為,隨著家族發展,開枝蔓葉以及人口不斷流動,這樣可以在面對族人時明確輩份,又可以不跟祖先重名。完全是利大於弊,何樂而不為呢?

    我的祖籍地是山東省登州府福山縣三甲駐六甲社大山夼楊家。約200年前自七世祖開始闖關東落戶遼寧安東(現名東港)。看從山東老家帶過來的老宗譜掛軸可以發現,祖先都是嚴格按照派名字輩來起名字的。一是祖的名諱為楊三界楊三省。三世祖的名諱為楊而貴楊爾榮。五世祖的名諱為楊文成楊文禮。 七世祖的名諱為楊東仁楊東寬楊東有楊東福。二、四、六、八世祖先的名諱都是姓名是姓之後的名全部是單字。自九世祖開始不知道是山東老家的派名字輩用完了,還是出於其他什麼原因,又重新派了20個字的字輩。分別如下:春令繼德澤,忠厚傳世臻,純善玉家慶,同福壽天恩。我是13世澤字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永遠不要試探自己在別人心中有多重要!”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