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三生有畫
中國在歷史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以陸權為重的古老國度,大多數時候,戰爭的天平,都是在騎兵和步兵之間,進行對決。
中國古代的戰爭殘酷性和規模之大,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無可匹敵的,動輒20萬以上軍隊規模大戰的比比皆是。大的如秦趙長平之戰,對戰兵力雙方超過90萬人,秦滅楚之戰,雙方投入兵力超過80萬,朱元璋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雙方對決兵力找過60萬人。這些50級以上的兵力對決,在古代世界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啊,只能這樣解釋了。
中國大的戰爭,大多數時候,都是以步兵、騎兵為主,水軍只有到了南方,或跨海,才有一定的比例匹配,基本上也只是一個輔助兵種,擔任著運輸、巡邏、護衛、助攻的任務。
但是在中國古代,大規模用船運兵,是常有的。
譬如三國赤壁之戰,曹操20萬大軍渡江、元朝滅宋崖山之戰、忽必烈攻打北韓運兵超過10萬,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之戰(雙方水軍超過60萬),鄭和下西洋船隊2萬多人···
不過水軍始終不是主流,主要是因為大戰大多數都發生在長江以北,尤其是淮河以北,大戰最多,水軍無用武之地。第二個原因,就是造船成本費時費力,而在冷兵器時代,最終還是要近身搏殺,騎兵、步兵則更適應這種戰場形態。
不要懷疑中國古人的造船技術,那個牛逼啊,不是造不出大船,而是沒那必要。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裡,總共240艘左右的船隻裡,包括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質),它們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
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載重量800噸,可謂體式巍然,巨無匹敵。《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這麼大的船,用木頭造,達到了現在的5000噸排水量級別了。現在國內一般的護衛艦,也就這個水平。中國古代造船技術,是在厲害啊。
回覆列表
這是個偽命題,中國古代利用船舶大規模轉移士兵的戰例並不少,事實上水路運輸比陸路更為便捷省力。
早在春秋時代,公元前506年楚國伐蔡,吳國認為伐楚時機已到,闔閭親自掛帥,孫武、伍子胥等為將,吳軍水陸共計三萬大軍,乘坐戰船沿淮河而上,匯合蔡、唐兩國軍隊,開始征討楚國。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拜命伍子胥親率水師從太湖出發攻打越國。
公元前482年,勾踐乘吳王夫差率精兵北上會盟之機,攻克吳都姑蘇,並派一軍從海上進入淮河,切斷了吳王夫差的退路。
秦始皇修建靈渠,也是為了將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連線起來,用來運兵和戰略物資。
馬援平定交趾地區時,也是從廣西合浦出發,沿海岸線往西行進,迂迴抵達交趾。
三國時期吳國水軍強大,衛溫曾經跨海出兵臺灣。而晉國滅吳之戰,也是走的水路。益州刺史王濬打造戰船,據稱所造的連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裝載二千餘人。279年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一舉滅了吳國。
隋朝時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也是為了溝通南北交通。
唐朝征討高句麗時,也曾經從海上出兵,解決了路途遙遠,部隊轉運不便的麻煩。
南宋時期也多次利用水軍阻擋金軍和元軍,襄陽之戰時也是從水路進軍救援。
元朝進攻日本雖然因為颱風失敗,但是用兵10萬,也足見水上運輸能力。
明朝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天下時就在鄱陽湖大戰,後來鄭和下西洋的寶船船隊,更是中國古代海上力量的巔峰。
諸如此類的戰例不少,至於渡江時利用船舶大量運兵的戰例就更多了,所以不存在古代不用船舶運兵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