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睿
-
2 # 廖偉棠
根據羅蘭.巴特著名的攝影理論著作《明室》所述,每一張照片都有其多個刺點,隱藏在各處細節和光影構圖等等之中,而不同的觀影者會直覺選擇自己不同的刺點,這刺點不一定是照片的焦點,卻比焦點更能抓住觀者,因而對觀者的影響也更大。
但是數碼時代、社交網路時代的攝影有所轉變,攝影者與觀影者不再是不存在互動關係的不相干的人,影像本身也不是受制於現實必須忠實客觀反映真實的。因此各國政府在利用社交網路爭取外交形象和對內宣傳上,充分利用了攝影的影響力、以及影響力的可操縱性,對刺點的主動營造就是其中奧秘。
各國元首匯聚一堂,像戲劇舞臺上的演員各自演繹自己的角色,而各自都有自己的專屬攝影師(和背後選擇照片的“圖片編輯”),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外交較量,雖然戲是同一套戲,從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隱喻和發揮。
這次照片釋出大戰,勝家很明顯是德國。在著名攝影師、2018年荷賽得獎者Jesco Denzel的鏡頭下,原本被視為大媽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壓倒的氣勢質問本應該是真正大哥的川普,像一個老師向學生訓話;她周圍的站立者,呼應她的動勢,形成一個浪接浪的構圖,當中最處於刺點的就是她。川普緊緊抱臂,略有退縮,還處於反攻前夕的猶豫,雖然他還很堅持,他成為另一個刺點,與默克爾形成陰陽對應;他的援兵本應該是日本首相安培,卻顯示為一個無用的小弟,模仿川普的姿勢很到位,但無濟於事。
最精彩的是,這照片有意無意模仿了一幅世界名畫: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如果把他們的姿勢與《最後的晚餐》裡的角色對應的話,各種隱喻更是呼之欲出。當然,我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這次峰會並不是G7的最後晚餐,照片大戰也不意味著現實的權力分佈,他們不過都是以各自的方式給自己的國民和支持者一顆定心丸,給我們吃瓜觀眾一塊不一樣的瓜而已。
近日在加拿大召開的G7峰會期間,不同國家的媒體釋出在社交媒體上的照片之間的角度差異引起了各國民眾的熱議。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如何能增進我們在國際政治方面的知識?
其實,人們往往把國際政治視為高大上的領域,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將其擬作生活中的普通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國際政治。在生活中,人們拍照時“搶C位”,在群聊和朋友圈中“鬥圖”很常見,尤其是在娛樂圈,“C位”往往意味著人物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國際政治中,道理也是一樣的。由於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是一國隊內、對外的最高代表,領導人的站位就是一國國際地位和實力的象徵。在重要的國際會議中,除了東道國有“特權”外,往往正式的集體照中都是大國領導人居於中間位置,而無足輕重的小國往往就只能站在邊邊角角被邊緣化。因此,各國媒體為了突出本國領導人的重要性,在拍照時當然要選取對本國有利的角度,讓本國領導人儘量居於“C位”。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媒體的重要性,大國、強國的媒體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媒體雖然都聲稱自己是公正、獨立、客觀、無傾向性的,但實際要做到這一點幾乎不可能。一方面,媒體受到資本和政治的影響,報道時會傾向於本國的立場,另一方面,媒體有時也會迎合受眾的偏好,以博眼球的報道獲取更多的關注。當前,世界的話語權主要由西方媒體掌握,美聯社(美國)、法新社(法國)、路透社(英國)作為世界三大新聞社,極大地影響著世界的訊息來源和立場。
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對資訊的辨別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即使現場照片也不一定就是眼見為實。當今世界媒體異常發達,各路訊息幾乎能夠瞬間傳遍世界,這就要求我們在接受資訊時應該擁有思考和辨別能力,經常對資訊保持謹慎的態度,多問幾個“真的是這樣嗎?”(當然,合理的質疑是建立在事實基礎和邏輯上的,不是讓你去當“槓精”。)
最後,G7峰會不同角度的照片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出7國集團內部的分歧。G7國家在經濟、政治、安全等領域的分歧始終存在,只是特朗普這個“非典型總統”使這種分歧暴露得更加充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