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3年1月,對日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讓美軍損失慘重、無功而返。尼米茲、哈爾西等人誤以為海、空封鎖根本不起作用,日軍的補給根本沒有被“掐斷”。也就是說,日軍的最後“瘋狂”抵抗,打消了美軍迅速結束戰役的想法。

    反而還促使了美軍繼續拼耗下去的決心。說白了,單等日軍來進攻,在防守中與日軍對耗,再擇機反攻。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日本大本營已經做出了從瓜島撤軍的決定,並命令山本五十六的聯合艦隊執行撤退計劃,這可是個不輕鬆的任務。

    首先,將瓜島的海上撤退路線打通。山本將這個任務交給了第8艦隊,集中該地區所有航空部隊和潛艇部隊參與護航,並要求參與護航的部隊,對進攻的美國海軍要堅決的、不惜代價的擊退,全力保障撤退路線的安全。

    其次,為了麻痺美軍,做到突破封鎖“常態化”。由驅逐艦組成的運輸艦隊,多批次、不間斷地硬闖美軍封鎖線,並對阻截的美國海、空軍,進行頑強的抵抗,讓其疲於應付,不知道日軍的真正意圖,從而掩護從瓜島撤軍。

    更重要的是,透過多次往返瓜島,將撤退計劃告知島上日軍,做好撤退前的一切準備。包括對島上美軍的對峙,以及零星的炮火攻擊,造成隨時準備進攻的假象。由此將美軍的防範從海上引向陸地,使其從主動封鎖變為全面防守。

    正是山本擺出全力營救的架勢,反而讓尼米茲等人誤認為,日軍正在醞釀下一場進攻,再加上島上日軍的負隅頑抗,更加堅信對方不可能輕易放棄瓜島。此時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增派部隊上島,迎擊日軍隨時可能發動的進攻。

    當然,美國情報部門截獲的日軍艦隊、空軍的調動情報,可以知悉對方的規模、方向,甚至是目的地,卻無法得知其頻繁調動的真正原因。換句話說,有可能是為了進攻,也有可能是為了撤退,但尼米茲等人更願意相信,日軍是為了進攻。

    因為,他們願意與日軍拼耗下去。

    日本聯合艦隊的頻頻出動,引起了尼米茲、哈爾西的關注。為此,他們一行人專程到瓜島進行視察,所到之處看到的是,聯合艦隊在瓜島之間穿梭,島上日軍在進行火力偵察和襲擾,這都是要進攻的節奏,絲毫看不出要撤退的跡象。

    對於日軍進攻,尼米茲、哈爾西還是十分高興的。因為在消耗中,美軍已經逐漸贏得優勢,這是有目共睹的。在他們看來,日軍越進攻,實力就下降得越快,對於戰爭消耗來說,美軍從來都不擔心。看來,山本成功的“欺騙”了尼米茲等人。

    從2月份開始,山本出動了300架戰機掩護,20多艘驅逐艦負責接應撤退日軍,在5天內進行了3次撤退,儘管有美軍的阻截,但都有驚無險,成功撤出第17軍團殘餘部隊一萬人,而美華人還在“傻傻的”認為日軍在“增援”。

    直到日軍撤退後的第3天,前沿美軍才發現對面陣地空空如也。這就是在這一天,他們佔領了整個瓜島,取得了徹底了勝利。但對於島上的美軍而言,絲毫沒有興奮和自豪的感覺,反而有一種被愚弄、受騙的滋味,贏得毫無成就感。

    這種感覺也深深刺痛著尼米茲、哈爾西等人。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兵”,對於山本的這一手,他們除了暗暗佩服其“明修棧道, ”的成功,更多的還是在美軍的嚴防死守下,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沒有發現所帶來的羞辱感。

    也就有了後來,當獲悉山本座機起飛的準確情報後,尼米茲等人堅決予以除掉。這其中不僅有國恨,更有“私仇”,只是誰都不願明說而已。當然,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在聯合艦隊中,真正能讓尼米茲高看的,恐怕也就只有山本一人。

    單從戰術來講,瓜島日軍的撤離,無疑是日本版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山本的成功不僅在於對撤退的細緻安排,而且全力保障、主動防禦,最終達成了“以進為退”目的。當然,尼米茲等人沒有看出來,更多在於日軍的瘋狂所造成的錯覺。

    不管怎麼說,美、日雙方在瓜島的殊死搏鬥,其實是雙方國力、戰爭潛力以及戰略戰術思想的一次綜合大較量。結果是日軍敗退,從而使太平洋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束了雙方戰略相持的階段,拉開了美軍進攻的帷幕。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前”的近義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