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窮奢極侈

    孔子的意思是他只是個普通人,他所知道的也都是通過後天的不斷學習得知的。

    雖然孔子的話裡有自謙的成分,但他也是在告訴他的學生,一個人只有透過自身努力不斷學習,都可以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既然孔子這樣的聖人都認為他只是一個普通人,想必也不存在一出生就什麼都知道的人。一出生就什麼都知道了,也違背了自然界的法則。

  • 2 # 人間一塵

    斷章取意,曲解不實。

    從未有生而知之的人。

    魯迅講:即便是個天才:那他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不可能是首交響曲。

  • 3 # 湖邊菜園

    黃帝就是生而神靈,老子出生就白髮,智慧的一塌糊塗。孔老先生有可能也是生而知之,只是謙虛一把。因為華人還真沒有這樣性格的,“喂,哥們,我球打的很騷,要不來兩局,讓我虐一下你們”大部分場景是一個又能跑,又能投的猛男,開局時都會說,“我根本不會打,照顧一下”。

  • 4 # 手機使用者5457641281

    孔子的確不是聖賢,好像沒什麼高的教學水平。他弟子3千,賢人才72個,其升學率為2.4%,不覺得太差了嗎?比鬼谷子差遠了!鬼谷子的弟子有蘇秦,張儀,龐涓,孫濱,商秧,個個是精英棟樑之材,孔子教出過這樣的人材嗎?自稱有72賢人,都有誰?我真不知道。

  • 5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深究孔子這句話的弦外音,無實際意義!既然你對此感興趣,下面簡析幾句,供參考。

    【1,聖賢的世界觀】

    看懂老、孔著作的人都能發現,這些聖賢的立論有“三世性和十方性”,不同於凡人之說。“三世性”指聖賢講的道理,在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都一樣,永遠不變的,即常說的有“繼往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功效。“十方性”指不論放在哪裡,也不論地域民族,聖賢講的道理都正確,能利益於一切萬物(不單對人)。換言之,聖賢眼中的世界不是常人認為的那樣,他們能看到終極秘密和真相,只是不明說,只根據濟世的需要,有選擇的說真理。同理,他們知道人間的智慧聖賢很多,且多在隱藏狀態,“生而知之”的智者數不盡,彼此都是同道,各有使命,沒必要相互揭穿。

    【2,《道德經》的暗語】

    孔子在此處的暗指,與老子在《道德經》的明指,可做比對,所指相同。老子說,人間能悟“道”、證“道”和行“道”的人,是大、中、小的三類隱士。一般人不懂老子在此處有三個隱義:(1)強調聖賢無處不在。(2)強調聖賢不為人知。(3)強調聖賢以秘行濟世。往深處理解,能悟道的人都超越了生死,突破了時空,他們都是孔子暗指的“生而知之者”。換言之,孔子、老子的意思是,人間本是聖賢與凡夫的同居共生之地,聖賢永遠不拋棄凡夫而獨存。

    【3,佛家明示的真理】

    《維摩詰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都明說了,娑婆世界(地球)的真相不是普通人看到的樣子,而是無比美妙、黃金為地、遍滿大智慧菩薩的淨土世界。但在凡夫眼裡,為何不見真相,只見骯髒、苦難、鬥爭的樣子呢?是因此地眾生的心太“惡”,過去和現在造“業”太重,沒足夠的福報,把本來美好光明的淨土世界感應成穢土世界。同理,此地凡夫只能見別人凡夫的模樣,見不到很多大智慧菩薩凡夫面容的背後。佛經的意思是說,孔子所言的“生而知之的智者”遍地都是,與老子的隱義一樣。人間不是沒有真智者,而是人太愚痴,沒有慧眼,不識廬山罷了!

    【4,佛教辨別“生而知之者”的方法】

    對一般學佛人而言,用禪定的方法可識別誰是孔子說的“生而知之者”,但這種識別意義不大。為何?別人怎樣,與自己有什麼關係?只求自己覺悟,不看他人怎樣!這個修行原理與儒家的“反省”、道家的“悟道”,所要求的相同。故去察覺誰是“生而知之者”,是儒、道、佛三家都不提倡的,也是多此一舉的。

    【5,“生而不能知”的障礙是自己】

    人為何不能“生而知之”?孔子認為是人迷失了與天地共有的“本性”,老子認為是人迷失了與萬物共有的“道性”,佛陀認為是人迷失了自己本來圓滿的“佛性”。因此,向內心查詢問題,改正錯誤,恢復三性,是修學聖教者的共同方向,而不應該是“看誰有生而知之的能力”!

    總之,不必好奇孔子的言外之意,對他的話能“誠意、正心、反省和牢記”,去不斷地落實,才對自己真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二線城市,為什麼月薪一萬還是存不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