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這就好像問總統和總理誰本事大一樣。客觀的說兩個人本事都很大,但是側重點不一樣。就像當年韓信說自己用兵是多多益善。
劉邦問那我呢?韓信回答:“陛下不善將兵,但善將將。"
韓信的話除了奉承之外,其實也是很有道理的。
劉邦的能力在於組織人才,建立平臺,讓大家各司其職。
所以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的蕭何以及指揮百萬大軍,攻必克,戰必勝的韓信,都在這個系統裡發揮了各自最大的作用。這當然同時也是劉邦的功勞。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與此類同。
劉備天生就具有對人才的吸引力。文如臥龍鳳雛,武如五虎上將,都毫不猶豫的團結到他的周圍,使得這個織鞋販履之人,成就了帝王的大業。劉備也曾在臨死之前說出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至理名言;也曾給與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忠告。
這些都是劉備有識人之能,用人之量的體現。
至於諸葛亮,他的實操能力更強。無論是聯吳抗曹,舌戰群儒,還是六出祁山七擒孟獲都是千古傳揚,家喻戶曉。
總之,兩人的能力無大小之分,只是屬性不同罷了。
更難得的是他們互相信任,相得益彰,是君臣關係的典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這就好像問總統和總理誰本事大一樣。客觀的說兩個人本事都很大,但是側重點不一樣。就像當年韓信說自己用兵是多多益善。
劉邦問那我呢?韓信回答:“陛下不善將兵,但善將將。"
韓信的話除了奉承之外,其實也是很有道理的。
劉邦的能力在於組織人才,建立平臺,讓大家各司其職。
所以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的蕭何以及指揮百萬大軍,攻必克,戰必勝的韓信,都在這個系統裡發揮了各自最大的作用。這當然同時也是劉邦的功勞。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與此類同。
劉備天生就具有對人才的吸引力。文如臥龍鳳雛,武如五虎上將,都毫不猶豫的團結到他的周圍,使得這個織鞋販履之人,成就了帝王的大業。劉備也曾在臨死之前說出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至理名言;也曾給與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忠告。
這些都是劉備有識人之能,用人之量的體現。
至於諸葛亮,他的實操能力更強。無論是聯吳抗曹,舌戰群儒,還是六出祁山七擒孟獲都是千古傳揚,家喻戶曉。
總之,兩人的能力無大小之分,只是屬性不同罷了。
更難得的是他們互相信任,相得益彰,是君臣關係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