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aisy
-
2 # 使用者2105432917862
張天志的詠春拳是正統的;葉問的詠春拳是經過改良的。
張天志的低腳詠春這個拳法在歷史上倒是存在的,這套拳法其實也很有意思,它的出現竟然比葉問的高腳詠春要早很長時間,也就是說低腳詠春其實是正統古法詠春,沒有高腿,動作也比較保守,沒有肘擊,而葉問的詠春有高腿,其實我們現在見到的詠春大多都是改良後的,這是葉問年輕的時候向梁壁學來的技法。
葉問的師傅是陳華順,而陳華順的師傅又是梁贊,這個時候葉問學的詠春還是古法正宗的,但是後來葉問又向梁贊的兒子梁壁又學了改良版的詠春,之後葉問的詠春就成了高腳詠春了,而古老詠春就被叫做低腳。
梁壁喜歡專研武術,追求技法上的創新,於是將傳統詠春拳進行改良,吸取了傳統詠春的精華,活化了詠春拳的攻防招式。後來他將此技法傳給葉問,也讓同門質疑葉問的詠春並非正宗的原因。
電影中張天志的師公是梁贊,這和葉問當然是師出同門的,但是並沒有交代張天志的師傅是誰,但是張天志學的詠春是可以肯定是古法詠春的,也就是低腳詠春,因為他十分的看不起葉問的高腳詠春,覺得葉問侮辱了詠春,所以才向葉問挑戰分高低的。
簡單來說,張天志的詠春是簡版的,科教版的,只要是梁家徒弟都能學;但是葉問的可就不一樣了是私塾版本的,也就是小灶版本的,只傳自家人。
詠春張天志是電影虛構的人物,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就像葉問系列電影的反派們一樣,只是編劇創作出的一個角色,豐富電影劇情而來。現實中葉問也沒有與之交手的紀錄,但電影中張天志使用的低腳詠春則是在葉問的高腳詠春之前的,這一點確有紀錄。
技巧方面,葉問的詠春拳實戰性更強。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實戰性強的拳術,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詠春拳用“寸勁”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
中線理論的中線是指由人體頭頂至尾閭一線,在進攻時,詠春拳要求拳手沿著自身中線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之間的最短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也很難卸力,而且受力也較重。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系統地學習過詠春拳,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李小龍常常在一英尺處將對手擊倒在地。這種技術與詠春拳的中線理論有關,是最具有實用價值的中國武術體系中拳理論的一部分。
詠春拳鬥士出拳時,他的肘部也在尋求自我身體的中心線。當肘部尋找到自己身體的中心線後,身體與手臂在一條直線上的衝拳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
朝面追形中的朝面是指與對方面對面。詠春拳法強調對敵時儘可能是正面朝敵,這樣可以簡化敵人進攻的來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同時配合中線理論,可以較易擊中目標並使敵人受力較重,並且這樣做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詠春拳還有很多功法理論,如不“追手”。“追手”是指離開防守範圍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的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的人很容易犯“追手”的錯誤。
詠春拳要求不“衝身”,詠春攻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儘量避免因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的平衡狀態。它還要求“守攻同期”,即當消解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此外還有“埋跨”、“收睜”理論,要求出手或防守時一般手跨緊貼著中線平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亦可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跨屈曲是為收跨。
這樣除了有利於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能使敵方難以取我們的關節,並且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回覆列表
張天志的正宗些,葉問後期的詠春是經過改良的,後來跟隨師公梁贊的次子梁壁(梁壁年輕時因為私自改良詠春被逐出師門)學習,加入了高腳詠春,傳統詠春腳是不會過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