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個現象是從一開始就有的還是後來才形成的?
22
回覆列表
  • 1 # 叫我八霸吧

    單的說邊拍邊放的形式是西方國家電視行業的做法,西方國家的電視臺出資和提供節目時段預訂某創作團隊的節目,而節目的生死取決於收視率,收視率高的節目會被續訂(新的一季),由於收視率是個事後評價的標準,製作時不可能預測所以很多歐美劇集在確定為最終季前必須保留一個有改變餘地的開放結局。回到題主想問的關於日本動畫的問題,這裡還有一個因素是多數動畫都是依託某原作漫畫或小說的改編,這就有個人氣與流行的問題,因為動畫說不好聽點是30分鐘的廣告,用來推銷原作和相關產品。如果你要等作為素材的漫畫或小說完結了再去做動畫,很可能就沒有預想的那麼多受眾了,更不用說那些連載十餘年的長作品,按你的想法等連載完了再做那可比有生之年還要久遠才能看完。相比之下還是同步製作更划算呀,因為同步製作動畫可以分部進展可以原創拖戲可以見好就收

  • 2 # 淺色回憶

    一般來說,不包括前期策劃環節,一集24分鐘的TV動畫製作時間一般在一週至兩週,那麼假設幾個投資方打算投資一部13集的季番的話。他們顯然有兩種選擇。

    A:投入資金,花費3-6個月製作完成全部劇集,然後在電視臺播出,2個月後開始銷售BD,從資金大量投入到開始回收資金大致需要5-8個月。

    B:投入資金,花費2個月左右製作13集中的6-8集,後續集數在開播之後持續製作。這樣從資金大量投入到開始回收資金大致需要4個月左右。

    當然,以上的情況只是預估,但我們依舊可以直觀地看出,“邊做邊播”的最大優勢是資金回收週期變短,對資方有利的一件事。

    付出的代價是作品的質量風險,去年10月的動畫《JUST BECAUSE!》就是因為製作進度崩潰,導致作畫方面一塌糊塗。

    不過,資方並不在乎這一點。

    這些改編作的資方大抵都是原作的出版方,製作動畫的用意是對原作進行宣傳。

    顯然,只要前面的集數足夠出色,或者說只要能成功引起話題,對原作的宣傳任務就達成了,至於整體質量如何,是否實現了藝術價值,這並不是他們想考慮的。

    反之,如果投資方是電視臺,或者電視劇/動畫製作完畢後是賣給電視臺的。則儘量會使用全部/大部做完後再播放的行為,因為電視臺是靠內容來吸引觀眾的流量,內容如果不行就失敗了,故而會更看重作品的質量,而不是單純的噱頭。

    這也是為什麼網飛在購買《紫羅蘭永恆花園》和《惡魔人》時都是全集一次購買。

  • 3 # 動畫學術趴

    首先日本的電視劇也不全都是製作完再播,邊拍邊播的不在少數。

    我們應該都知道,中國所有的電視節目基本上都是要先審再播的,這也就導致了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動畫劇集都需要一次性製作完成,不存在邊做邊播的可能。而在日本則是不同的審查制度,所以才有了一邊製作一邊播放的可能。

    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可以更快的回收製作成本。日本動畫番劇除了正式播出的收益之外,回籠資金的途徑就是藍光碟以及周邊產品的售賣。但藍光碟的售賣是要在電視播出結束之後了。打個比方,假設一個番劇總共12集,製作一集動畫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邊做邊播:在製作的第9個月開始播出第一集、之後製播同步進行,一週一集播放三個月,12個月製播同時完成,之後等著光碟銷售。

    先做再播:先用十二個月製作,全部製作完畢,再播放3個月,製播完成總共15個月,多出了近三個月的時間。

    另外,製播同步這種方式可以根據市場反映,再在後期的製作上對劇情做出調整,規避不必要的風險。但是邊做邊播也存在著很多的隱患和問題。製播同步需要對製作時間有著很強的把控,任何一個製作環節出錯,都很有可能導致動畫不能按時完成,輕一點的影響片子質量,最壞的也有延遲播出的情況,開天窗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在動畫番劇《白箱》中就有著這樣的情景:第一集都已經播出了,第三話的原畫還沒完成。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動畫製作的部分並不是嚴格按著集的順序來製作,可能也有著插著製作部分場景人物的情況。

    但不容置疑的是製播同步的確是比較適應於日本市場環境的製作方式。

    對日本動畫製作模式感興趣的小夥伴十分推薦去看一下《白箱》這部動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女足不用原來那個法國主教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