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史林泉

    朱棣謀反,打出的是旗號是“清君側,靖國難”,朱允炆應該借鑑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的方略,將“奸臣”齊泰,黃子澄誅殺,使得朱棣失去繼續進兵的藉口動搖其軍心,使自己先戰在正義一方,然後可戰。

    應該立即停止削藩,對沒有跟著朱棣造反的藩王進行勸慰並獎勵他們對北軍作戰和牽制。

    應該立即更換南軍主帥李景隆,此人完全不知兵。南軍實力佔據較大的優勢,沿途各省糧草供應充足,應該合兵慢慢北進,穩紮穩打。避開北軍機動性的優勢採取堅城固守的方略,以逸待勞。

    對蒙古人許以重利讓其在北軍背後騷擾,使北軍不敢集中主力與南軍決戰。

  • 2 # 會飛的猴562

    關鍵是朱允炆拿什麼資本跟朱棣鬥,一個是手執重兵,打下半壁江山的燕王。另一位呢?雖然你是皇帝,但你怎麼鬥得過朱棣??

  • 3 # 高宗1986

    仁慈當不了皇帝,以事後諸葛亮的心態我覺得朱允文消滅朱棣不是很難。

    首先朱允文消藩就用錯了方法,朱允文先消除的是弱藩,這一舉動就觸動了朱棣的神經,也就給他做準備的時間。

    我要是朱允文,首先不急著消藩,先把藩王軍隊給控制起來,或者在藩王封地附近安排更多的兵力。

    第二消藩先挑勢力強的消,而且忽然執行,不讓他有反應的機會。比如一道聖旨命令藩王接到聖旨後第二天就要來京覆命,然後把藩王調到易地就任。只要把最強的解決了,後面的藩王就好說。

    第三消藩前讓所有藩王把世子送到京城來,假如一旦有變故手握人質要挾藩王就範。其實朱棣曾經有兒子在京城,可是朱允文卻把手裡的人質給還給了朱棣,朱棣造反也就沒了後顧之憂。這也是朱允文自掘墳墓。

    第三假如真的藩王造反,任用主將人選一定要慎重,主將一定要對戰局負責,如果戰事不利拿主將開刀,然後全力支援這支軍隊。朱允文運用李景隆率領六十萬大軍去討伐朱棣,李景隆多次戰敗,證明李景隆就不適合作戰,但是朱允文並沒有做出什麼調整,相比如朱棣的運籌帷幄,朱允文顯得那麼幼稚。

    第四隻要先攻下藩王駐地的,或者擒殺藩王者封官進爵,世受皇恩。這道命令對所有人有效,假如藩王內部有人殺了藩王,不管他之前有過什麼罪責,只要殺了藩王,事成之後也一定重賞。

    朱允文多次對政府軍說不不要殺了朱棣,怕讓自己背上弒叔的罪名,從這點來說朱允文確實太仁慈

  • 4 # 沉靜的猛男子

    這個可以參考西漢時期的推恩令。劉邦在分封完諸子後,到了他的後代文帝時,藩王坐大已經是尾大不掉之事。文帝死後,景帝繼位,景帝想削藩。於是就採用晁錯的建議,強勢削奪諸王,結果引來七國之亂,差點滅了中央,景帝為了平息諸侯們的憤怒,便將晁錯斬首。

    到了漢武帝時,漢武帝換了一種方式,採用推恩令,他將諸侯的土地分封給他們的所有兒孫,進而將大的諸侯土地化成一個個比較小的碎片,然後誰犯了罪,就收回他的封國,這樣諸侯的土地越來越小,越來越少,中央開始強大起來。

    另外,把諸侯的土地分給他們的兒孫,他們也非常樂意。推恩令以退為進,雖然收效慢,但幾代之後,卻效果顯著,我們都知道的光武帝劉秀,其祖上也是一地之王,就是因為推恩令的實施,結果到了劉秀這一代,家道已經中落成百姓了,沒有任何封地。因為封地已經迴歸中央了。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太過於操之過急,強勢削藩,最終被反攻倒算,還丟了江山。最主要的是他手下的儒士們太過迂腐,喪失了很多戰機,把這個小皇帝給坑了。

  • 5 # 淺嘗輒止論歷史

    朱棣太強,要是選擇建文這邊,最好的辦法就是換封地。

    沒了北方的威脅,朱棣就沒有權利擁兵自重。

    古代南方軍方打不過北方軍方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北方常年練兵,匪氣十足。

    沒了燕國這封地,朱棣就失去了一半的獠牙,然後讓朱棣的孫子留守南京,讓朱棣和明朝其他勳貴一起打北方,勳貴為主,朱棣為輔,朱棣的人不斷換防,減少形成規模發可能性。

    然後將靖難名臣打壓拉攏,讓朱棣給你幹活。掌握大義的名號就是這麼好用。

    但是如果建文帝什麼都不做,朱棣都不會反。

    朱棣又不是不知道歷史,在他之前大一統王朝藩王造反成功上位的次數是零!

    但是建文帝暴力削藩,連沒有威脅的叔叔湘王都逼死了。那個藩王不驚懼?

    朱元璋在北邊封了九個塞王,除了燕王和寧王,其他七個塞王為什麼不援助建文帝?

    還不是建文帝暴力削藩,連無罪的藩王也要弄死寒了這七人的心。

    學朱棣造反他們七個是不敢造的,但也不會援助建文帝。

    對比一下西漢七國之亂時,二十二個諸侯國的其它十五個都出兵幫助中央平叛,這就是差距。

    朱棣又沒打算造反,還不是被逼的。建文帝把藩王召回來就沒事了,硬是要逼死人,自己找事情做,怪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德各鎮都有哪些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