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4
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您好!“芳草地”一詞,最早可能出現在宋詞之中。先是張榘的《浪淘沙》中寫道:雨過暮天南,高下青巒。小樓燕子話春寒。多少夕陽芳草地,霧掩煙漫。……後是陳允平的《玉樓春》裡:迢迢春夢頻東里,堪恨洛陽花漸已。斜陽日日自相思,三十六陂芳草地。前一首藉由春雨、燕子、夕陽和芳草地的意象表達了作者感時傷春、抒發離愁別恨的情懷;第二首則透過漸已的花朵和斜陽下的芳草地表現出無盡的相思之苦。到了元曲時代,使用“芳草地”一詞的人漸漸多起來了。如劉唐卿《白兔記》第三十二出牧童唱的山歌:“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在湯舜民散曲《書贈王蓮卿》裡,也有“鎖魂橋、芳草地幾度離別,折柳亭、拂塵會幾場宴賞,落花天、殘燈夜幾樣思量”之句。

    而可以和“芳草地”相對的麗詞,則非“杏花天”一詞莫屬。 “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這一副千古佳對,據考證出自宋朝年間一個得道高僧中仁禪師。他在十歲時出家,在六十歲的時候得到宋孝宗的接見。這副對聯是在臨安府中天竺拗堂上中仁禪師上堂說法時所做。這位高僧與眾不同,一開口,便描摹男女私情的語氣題詩:“九十春光已過半,養花天氣正融和。海棠枝上鶯聲好,道與時流見得麼?”說罷自問:“然雖如是,且透聲透色一句做麼生道?”接著又自問自答說:“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

    在唐宋詩詞中,“芳草”一詞也被廣為運用,表達了傷時,相思,懷鄉等豐富的情感,擁有所思之人、故鄉、朋友情誼、知音、品德高尚之人等種種象徵,是中華文化和詩歌中涵義最為豐富的詞彙之一。如晏幾道的“歸思正如亂雲,短夢未成芳草”(《泛清波摘遍》),柳永的“家何處,落日眠芳草”等詩詞中芳草成為“家鄉”的代名詞,用以表達其對家鄉的思念與熱戀。在這裡,芳草是家鄉,也是心的歸宿。“知音少,人間何處尋芳草”(朱敦儒《漁家傲》)和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別說。陳子昂《感遇》中寫道:“歲華盡搖落,芳草竟何成!”以芳草自比,表明自己的高潔的品德。而辛棄疾的《摸魚兒》中更有“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的無奈感慨與惋惜。“芳草”在文字流轉之間,承載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渴求,業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永恆的象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校車尺寸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