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江湖傳言的“披甲巨獸”就是前蘇聯時期建造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始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基洛夫級到目前為止仍是世界上噸位最大且採用核動力的巡洋艦。

    冷戰期間,蘇聯在和美國的全面對抗中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下風。而海軍更是蘇聯在同美國較量中的一根“軟肋”;尤其是古巴導彈危機讓莫斯科深切體會到擁有一支具備遠洋、進攻能力的海軍何其重要!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時任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的強烈要求下,蘇聯決心下大力氣發展自己的遠洋海軍。而研製基洛夫級的“1144.1工程”也順勢上馬。與此同時被列入重點的還有核潛艇。

    最終,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總共建造服役了21艘,雖然目前服役的僅有1-2艘,其餘要麼退役要麼被拉回船塢進行進行改造工作;但俄羅斯所謂的“改造”卻一直都受困於囊中羞澀的窘境。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作為蘇聯冷戰時期的產物,其設計理念充分體現了戈爾什科夫司令“飽和攻擊”的作戰理念:以水面艦艇為載具攜帶大量的反艦導彈,對美海軍的航母戰鬥群實施高密度、高強度的火力打擊。

    因此,基洛夫級的重要核心就是其攜帶的大量反艦導彈:全副武裝的情況下能都裝備多達五百多枚各類導彈;而其中長10米、重8噸的SS-N-19“花崗岩”反艦導彈重中之重。這樣的武裝設計對於當時的美國確實形成了巨大的威懾。

    但客觀而言,如果只是當年的基洛夫級巡洋艦放到現在也只能算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力巨人;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它的戰術優勢:美國自二戰後開始大力發展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圍繞航母建立一個實施空中打擊的移動平臺。

    蘇聯也適時的做出相應的對策:建立一個圍繞水面艦艇發動飽和攻擊的移動平臺!所以,當時的美國圍繞航母打造艦隊,而蘇聯則是圍繞基洛夫級巡洋艦;包括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都是這一體系的“陪襯”,蘇聯的航母更多起到的是區域防空的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被成功的“榜樣”牽著鼻子走:蘇聯的解體似乎昭示著許多錯誤,而美國的崛起才是可供模仿的樣板?其實不然,基洛夫級與航母一樣都是大型水面作戰平臺,但兩者的作戰理念和方式卻有不同:一個是“海上機場”,另一個則是“海上武庫”。

    所以在筆者看來:現在評價基洛夫級“落後”只是相對於它的部分設施:艦電、隱身等等,但其本身還是具有十分強的可塑性:試想如果將基洛夫級的電子雷達等裝置更新換代、艦體加強隱身設計、裝備最新導彈等,為什麼就不能成為威懾美國航母編隊的“利劍”呢?

  • 2 # 李曉偉

    不強

    畢竟八十年代的設計,當時蘇聯為了和美國航母編隊抗衡,打造了滿載2萬餘噸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據說能攜帶各式導彈500餘枚。

    可以看圖片上堆滿了各式武器和天線,按照新世紀武器裝備的發展思路,美華人率先發起了低可探測技術,也就是透過各種手段降低敵人發現的機率。

    包括F117隱身戰機和伯克級驅逐艦的內傾設計,都是有助於減少雷達波的反射的,當然由於這兩型都是早期產物技術不完善。

    無論在什麼環境下表面上的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隱藏在身邊悄無聲息,隨時會給你致命一擊的才是最可怕的。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戰場上都是這樣,不怕暴風雨就怕暴風雨後的寧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買木地板要買負氧系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