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鐵軍158

    第一,以暴易暴,後患無窮。

    第二,美國一項關於“校園槍擊案”的研究:為什麼兒童拿槍射殺同學?因為被欺凌。

    怎樣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

    “禁槍”?不靠譜兒,美國有“第二修正案”,誰談“禁槍”,誰下臺!

    “讓世界充滿愛”?更不靠譜兒,做不到!

    結論一:“任何一個兒童”離開家長的視野,都會受到挫敗!

    結論二:有“安全感”的兒童更有抗挫力而不被傷害,即使被傷害了,也容易自我療愈。

    結論三:“安全感”只能或主要從家庭培養——無條件地包容,讚美對的,不批評錯的。

    第三,欺凌者不用道歉?芬蘭卻靠“Kiva計劃”讓校園欺凌狂降了50%!

    Kiva計劃是什麼?

    這項於2007年在芬蘭90%中小學開展的計劃,全名為“Kiusaamista Vastaan”,在芬蘭語中是“反欺凌”的意思。同時它還是一個雙關語,Kiva的發音和芬蘭語中的“善良”很接近,其用意不言而喻。

    這個“校園反欺凌計劃”由芬蘭圖爾庫大學開發,得到了芬蘭教育文化部資助,涵蓋物件包括1-9年級(7歲-15歲)學生,主要透過網際網路線上線下學習實施該計劃。

    與通常意義上的期望徹底解決校園欺凌的出發點不同,Kiva計劃更強調“防患於未然”。

    當大眾都將重點放在欺凌者與被欺凌者身上時,有時候旁觀者的默許反而成為了校園欺凌的一大幫兇。

    圖爾庫大學在研究中發現,旁觀者是校園欺凌事件中最容易被改變的群體,只要他們及時上告給老師,或者挺身而出,欺凌行為就會被立刻終止。

    Kiva計劃就以喚醒旁觀者角色意識為重點,透過改變“欺凌旁觀者”的態度、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來共同抵制欺凌。

    因為這些旁觀者的改變,很可能會在第一時間去阻止和舉發欺凌事件,達到及時止損,以及適時控制的目的。

    旁觀者不再是被動的證人,他們不僅會意識到自己可能是下一個潛在的被欺凌者,還能增強他們的同理心使之成為被欺凌者的保護者。

    Kiva計劃負責人 Johanna Alanen 表示,“他們必須決定一件事,那就是站出來力挺被欺凌者,還是保持沉默。不同選擇,自然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但也有可能引領新的局勢。”

    調欺凌雙方協商

    Kiva計劃的一大優點就是在校園欺凌發生之後,有一系列清晰快速的步驟提供操作。

    如果學生之間發生了衝突,一名學生透過申明“被欺凌”事件,那麼這名學生就可以請求老師召開一次會議,並要求旁觀者參加。

    參與師生都必須填一張表格,簡述事件經過、確定同意協商的會議時間和地點,若有需要,還會讓接受過這方面訓練的高年級學生參加協助。

    通常會議的時間會安排在課後,地點是在一個沒有人使用的教室裡。會議中,一開始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有機會發言,讓老師判定事實;之後老師會讓雙方進行自我反省,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他們應該怎麼做。

    通過了解欺凌的原因、過程、影響以及事件兩方彼此期望等,鼓勵雙方對進行自我思考,並彼此協調商討;最後雙方承諾擬定相關處置策略,老師會記錄下來,至此會議結束。

    欺凌者不需要道歉

    可能所有人會有此疑問,但這次會議的重點是放在“發生了什麼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上。

    除非自己想要道歉,否則任何人都不用道歉。

    因為任何迫於校方壓力的道歉都是言不由衷的,很多人都只是心口不一地走過場而已。

    何況這次會議並不是“一審結案”,除了約定雙方的後續行為,校方還會透過持續追蹤來了解與監督欺凌事件是否得到改善,通常會在之後的特定日期(兩週後)召開第二次會議。

    自2007年Kiva計劃在芬蘭全面實行以來,校園欺凌案件銳減50%,其立竿見影的效果吸引其它國家爭相效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學友的哪些歌是被人們一直流傳著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