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僚人員是指參謀人員。下面這篇文章較長,是關於“幕僚”的起源等內容,供您欣賞,希望對你有用。漫話師爺:擺起架子比皇帝還大作者:郭建謝安拜會桓溫時,郄超奉命在簾帳後作記錄,被謝安發現,笑他是入幕之賓。幕府裡的參謀、師爺,一向都是隱身幕後,參與機密。東晉時權臣桓溫獨攬軍政大權,還有心廢黜皇室,自己當皇帝。他手下有位參軍,名叫郄超,精明強幹,第一個勸桓溫“定廢立大計”,深得桓溫信任。桓溫府中上下都稱郄超“能令公(桓溫)喜、能令公怒”。桓溫自己要當皇帝,最大的阻力來自擁戴東晉皇室的江南世家大族。有一天,江南世族首領謝安、王坦之前來拜訪,桓溫為了仔細揣摩他們的來意,就派郄超臥在簾帳後記錄談話內容,不料雙方才談到一半,一陣穿堂風吹來,掀開了簾帳,郄超只得尷尬地起身向謝安、王坦之打招呼。精明老練的謝安只是哈哈大笑,說:“郄生真可稱得上是‘入幕之賓’了。”(《晉書》卷六十七)“入幕之賓”一語雙關謝安在這裡所說的“入幕之賓”,可算是一句雙關語。“幕”可以是指郄超藉以藏身的簾帳。中國古代習慣用簾帳之類的紡織品來分隔房屋內的空間,而這種起隔斷作用的簾帳,統稱為“幕”。嚴格來說,“在上曰幕、在旁曰帷”,一般則混稱為“幕”。帷幕之內是居室私密之處,能進入帷幕中的賓客,自然與主人關係非同一般,因此我們習慣以“入幕之賓”指心腹、死黨。另一方面,謝安這句話中的“幕”,也可以指郄超所任的“參軍”官職,因為當時此一官職被稱為“幕僚”、“幕職”。幕僚的起源與演變至少從傳說中的有巢氏教人構築房屋時起,漢族人就習慣居住在土木建成的房屋裡。惟一的例外是,當大軍遠征時,只得在曠野上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休息。這種帳篷,古代即稱“幄幕”。漢朝時統帥率軍出征,有權自行招聘、選任文職僚屬,設定府署,幫助處理軍政事務,稱為“開府”。由於這類府署設於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統帥左右的僚屬,也因之被稱為“幕僚”、“幕職”。幕僚種類繁多,有相當於近代參謀長、統帥司令部工作的“長史”;有參議軍機,幫助指揮軍事行動的“參軍”;有類似近代副官、秘書,管理文書及各類檔案的“主簿”、“記室”,等等。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仍,四處皆為戰區,各地都實行“軍管”,地方長官由武官兼任,將軍左右的僚屬也就從單純的軍官轉變為輔將軍“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文武兼任官職了,且文職比重往往超過武職。這一習慣傳到唐宋時代:唐代地方最高行政機關州、府衙門都設有長史、參軍、錄事等官職,號稱“幕僚”;宋代諸州也專設“幕職官”。不過這些官職早已與軍事行動無關,也不供職於狹義的幕府。服務於軍事機構的文官直到明清時期,狹義的幕僚仍指服務於軍事機構的文職官員。如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奪風情村婦捐軀 假天語幕僚斷獄》中的“幕僚”,指四川省都指揮使司(一省最高軍事長官及其指揮機構)下屬的斷事官(軍事審判官),當時這位斷事官正代理四川成都府汶川縣縣官的職位。簡而言之,幕僚的主要特點是:他們主要供職於與軍事有關、或由軍事機關轉化而來的政府機構;他們的職責主要是為長官提出建議、顧問諮詢、幫助處理文書檔案、管理文職行政事務;他們和長官的關係比較密切,同長官一起進退,即使不是由長官自行任命的,至少其人事調動升遷要考慮長官的意見;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政府官員的身份,享用政府發放的俸祿。即使是在清朝末年,為對抗太平天國而組建的非正規軍——湘、淮、楚等軍隊系統中,其幕府中的幕僚也均由統帥奏調,或奏請特加委派“贊助軍機”的官員,其薪俸來自各軍的局營。湘軍及淮軍的幕府中出了不少大官,如淮軍幕府裡就出了十位督撫級大官,而淮軍將領升至督撫的才四人而已。(參見王爾敏《淮軍志》第七章)
幕僚人員是指參謀人員。下面這篇文章較長,是關於“幕僚”的起源等內容,供您欣賞,希望對你有用。漫話師爺:擺起架子比皇帝還大作者:郭建謝安拜會桓溫時,郄超奉命在簾帳後作記錄,被謝安發現,笑他是入幕之賓。幕府裡的參謀、師爺,一向都是隱身幕後,參與機密。東晉時權臣桓溫獨攬軍政大權,還有心廢黜皇室,自己當皇帝。他手下有位參軍,名叫郄超,精明強幹,第一個勸桓溫“定廢立大計”,深得桓溫信任。桓溫府中上下都稱郄超“能令公(桓溫)喜、能令公怒”。桓溫自己要當皇帝,最大的阻力來自擁戴東晉皇室的江南世家大族。有一天,江南世族首領謝安、王坦之前來拜訪,桓溫為了仔細揣摩他們的來意,就派郄超臥在簾帳後記錄談話內容,不料雙方才談到一半,一陣穿堂風吹來,掀開了簾帳,郄超只得尷尬地起身向謝安、王坦之打招呼。精明老練的謝安只是哈哈大笑,說:“郄生真可稱得上是‘入幕之賓’了。”(《晉書》卷六十七)“入幕之賓”一語雙關謝安在這裡所說的“入幕之賓”,可算是一句雙關語。“幕”可以是指郄超藉以藏身的簾帳。中國古代習慣用簾帳之類的紡織品來分隔房屋內的空間,而這種起隔斷作用的簾帳,統稱為“幕”。嚴格來說,“在上曰幕、在旁曰帷”,一般則混稱為“幕”。帷幕之內是居室私密之處,能進入帷幕中的賓客,自然與主人關係非同一般,因此我們習慣以“入幕之賓”指心腹、死黨。另一方面,謝安這句話中的“幕”,也可以指郄超所任的“參軍”官職,因為當時此一官職被稱為“幕僚”、“幕職”。幕僚的起源與演變至少從傳說中的有巢氏教人構築房屋時起,漢族人就習慣居住在土木建成的房屋裡。惟一的例外是,當大軍遠征時,只得在曠野上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休息。這種帳篷,古代即稱“幄幕”。漢朝時統帥率軍出征,有權自行招聘、選任文職僚屬,設定府署,幫助處理軍政事務,稱為“開府”。由於這類府署設於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統帥左右的僚屬,也因之被稱為“幕僚”、“幕職”。幕僚種類繁多,有相當於近代參謀長、統帥司令部工作的“長史”;有參議軍機,幫助指揮軍事行動的“參軍”;有類似近代副官、秘書,管理文書及各類檔案的“主簿”、“記室”,等等。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仍,四處皆為戰區,各地都實行“軍管”,地方長官由武官兼任,將軍左右的僚屬也就從單純的軍官轉變為輔將軍“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文武兼任官職了,且文職比重往往超過武職。這一習慣傳到唐宋時代:唐代地方最高行政機關州、府衙門都設有長史、參軍、錄事等官職,號稱“幕僚”;宋代諸州也專設“幕職官”。不過這些官職早已與軍事行動無關,也不供職於狹義的幕府。服務於軍事機構的文官直到明清時期,狹義的幕僚仍指服務於軍事機構的文職官員。如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奪風情村婦捐軀 假天語幕僚斷獄》中的“幕僚”,指四川省都指揮使司(一省最高軍事長官及其指揮機構)下屬的斷事官(軍事審判官),當時這位斷事官正代理四川成都府汶川縣縣官的職位。簡而言之,幕僚的主要特點是:他們主要供職於與軍事有關、或由軍事機關轉化而來的政府機構;他們的職責主要是為長官提出建議、顧問諮詢、幫助處理文書檔案、管理文職行政事務;他們和長官的關係比較密切,同長官一起進退,即使不是由長官自行任命的,至少其人事調動升遷要考慮長官的意見;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政府官員的身份,享用政府發放的俸祿。即使是在清朝末年,為對抗太平天國而組建的非正規軍——湘、淮、楚等軍隊系統中,其幕府中的幕僚也均由統帥奏調,或奏請特加委派“贊助軍機”的官員,其薪俸來自各軍的局營。湘軍及淮軍的幕府中出了不少大官,如淮軍幕府裡就出了十位督撫級大官,而淮軍將領升至督撫的才四人而已。(參見王爾敏《淮軍志》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