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悔憶智周

    首先,杜甫的貧窮是真的。

    他的日常,是拎著米袋和窮人一起到官倉擠降價的陳米,陳米對健康不好。

    他還扛著鋤頭到山裡去挖黃獨(一種中藥),撿橡實(猴子的食物)供家人充飢。

    他曾經和幫助他的少數民族人一道把山上的水接到家裡,還曾經開荒種地。

    勞動人民一個啊!

    是的,他不僅勞動,而且無論在哪裡,和村民關係融洽。

    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就不要亂說什麼杜甫其實不窮了。

    不窮?你試試?

    他明確記載過,他小兒子是餓死的:“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在最後的日子裡,他被洪水圍困,一家人幾天粒米未進,他重病纏身,耳聾眼花、牙齒掉、身體麻痺,還趴在枕上寫出他人生最後一首重要的詩歌《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有人送去食物,他吃得太多,脹死了,有些心腸硬的今天還在嘲笑。

    悲慘到可笑,你試試?

    他死後無錢安葬,直到他孫子,他才入土為安。

    第二,杜甫的胸懷是遠大的。

    他要像他的偶像遠祖杜預一樣,文武雙全,讓國家變強,讓百姓幸福,讓社會風氣好,民風淳樸。事實上他不僅熔鑄百家、詩藝精深,他論用兵的詩歌和後來局勢的變化,也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皇帝早一點聽他說就好了。

    第三,杜甫出身高貴,是純粹的詩人,於物質利益不會算計,陌生的柴米油鹽讓他措手不及,否則他不會那麼窮。

    京兆杜氏,北方大氏族,出過同時進入文廟、武廟的晉朝開國元勳杜預、

    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杜審言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為“初唐五律第一”。杜甫說,“詩是吾家事”。

    杜甫的母親,出身於世家大族的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出了不少宰相、侍郎,還可直接與李唐皇族通婚。

    真的,出身高貴的人成天考慮的事情真不一樣。

    第四,他道德高尚,代表著人類精神文明的永恆的價值:友誼、親情、善良、忠誠、正直、堅毅、勇敢、創造、和平、仁愛,他的為人和詩歌具有了超越時代和地域的意義。

    他關愛天下蒼生,憂國憂民,大公無私。百姓遭受的災殃,事事處處有記載,個人的悲慘,一筆帶過,甚至希望唯獨自己倒黴。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善良,推己及人、悲天憫人。

    他專門寫詩一首,勸親戚不要插籬笆,以免妨礙前來堂前打棗的一個老婦,因為那老婦“無食無兒一婦人”。

    他精神豐富,但不懂物質計較,曾經把剛剛到手的幾十畝果園,轉手就贈送給新結識的一位朋友。

    他短暫地在朝廷做官,他自己忠於婚姻不說,還反對同僚去花街柳巷尋歡,被同僚集體擠兌,還被惡毒中傷。

    他多次上書,替被皇帝懲辦的房琯辯護,搞得自己被貶職。房琯死了,他還去墓前祭拜——請問這有什麼物質利益?

    李白因“附逆”大罪險些被處死,改為流放,杜甫寫了很多詩,對這朝廷重犯百般牽掛——現在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還在把這作為杜甫“巴結”李白的“證據”,他們哪裡知道,友誼不應該隨著朋友的地位轉移,那時李白勞改犯一個。

    第五,杜甫是先鋒前衛的。

    他在盛唐,並不很有名,是經過中唐白居易宋朝蘇東坡等人中龍鳳逐步認識,才有所發現,並且一個個時代,逐步發現他的偉大。不用說他博大精深的詩歌藝術對後人的啟迪,今天,研究者發現,他那生命至上的人文主義和人與大自然契合,才能身心愉悅的綠色思想,到今天還是先鋒前衛的。甚至,他的一些詩歌,議論時政,督促當政者反省,要朝廷對百姓的疾苦負責任,也可說是雜文的先聲。

    總而言之,杜甫的“詩聖”,並非虛名,對於民族的聖人,就不要再輕薄戲笑了,至於說,杜甫的性格就該窮,那是因為他目的和才幹不在一家的窮富,“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比“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還要高一個精神層次。正因為他“聖”,所以他窮。他飽飯沒吃過幾頓,奉獻給人類的,卻是無價的挖掘不盡的文化珍寶和憂國憂民的文人典範。

    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就因為他操心的,是詩與天下蒼生。

    “古來才大難為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看的標題和好看的圖片哪個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