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萊駒為右
-
2 # 楚邾
唐代的進士與宋、明、清有很大不同。比如唐代常說“舉進士”,而明清則稱“中進士”,即唐代“舉進士”只是參加進士科考試,明清“中進士”則是獲得了進士這一稱號,換言之,唐代的進士科只是所有科目中的一科,其他還有明經科、俊士科、秀才科、明法科等,明清“進士”是科舉考試最後一個環節殿試通過後的稱號,唐代進士只是眾多考試中一環,考中即可稱進士,明清則將其放大成為唯一的考試,需要透過層層考試才能最終獲得這一稱號。
再如,唐代成為進士之後不能直接授官,只是代表你有做官的資格,你還要透過一些列的途徑諸如吏部的銓選、皇帝制舉等才能最終步入仕途,而宋代以後進士可以直接授官。
還有,唐代進士只有甲、乙等,甲乙等的獲得有一個標準,即透過的數量,如唐初進士考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等,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等。明清進士分一二三甲,並有嚴格排名。
至於一些具體的別稱,如唐代將名次最高的稱為“狀頭”,唐代成為進士之後,會在江邊舉行“探花宴”,以同榜數人入園探花,稱探花使。“狀頭”即後來的“狀元”,“探花”也成為一甲第三名的專稱。
此外,因唐代新科進士可以獲得朝廷賜的一套綠衣服,故也稱“綠衣郎”;還有稱“郎君”;或者因進士貼榜稱“金榜”,故金榜題名也指成進士。
唐朝的進士有“白衣卿相”之稱。
科舉從隋唐開始,當時的科舉考試的科目比較多,學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考試的科目。當時的考試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算、明字、史科、道科、秀才等共50多科,涵蓋了從詩詞歌賦到經史子集,從法律歷史到工程算術,從宗教藝術到醫術民生,可以選取治國安邦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在所有的科目中進士科是最難的,錄取人數也少,通常每科只有十幾人,後來增加名額也不過二、三十人,因此當時人們常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三十歲考中明經科算是歲數大的了,但五十歲考中進士科絕對歲數不大,其難考可見一斑。孟郊四十六歲登上進士榜後的心情,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的詩句中表露無遺。
唐朝,進士及第後,要到吏部進行關試,才能得到官職。當時很多世家大族也參加進士科考試,及第後依靠家族的勢力獲得好的官位,唐朝有很多宰相是進士出身,因此當時人們也把進士稱為“白衣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