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拼音】tà qīng
【釋義】清明節前後到郊外散步遊玩。舊時以清明節為踏青節。
【示例】唐孟浩然《大堤行》:“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元楊允孚《灤京雜詠》:“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蹋青人。” 《東周列國志》第八回:“時值春月,柳色如煙,花光似錦,正士女踏青之候。魏氏不合揭起車幰,偷覷外邊光景。”
柔石《二月》二二:“我們舉行一次踏青的旅行也好。”
《瑞鷓鴣》:昔時曾從漢梁王,濯錦江邊醉幾場。拂石坐來衫袖冷,踏花歸去馬蹄香。當初酒賤寧辭醉,今日愁來不易當。暗想舊遊渾似夢,芙蓉城下水茫茫。
初春時,芳草始生,楊柳泛綠,至郊外野遊,謂之踏青。唯踏青的日期,因時地而異,或於二月初二,或於三月上巳,或於清明節前後。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清李稷勳《都門竹枝詞》:“山花押鬢踏青行,兒女相逢各問名。”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農曆二月二日人們紛紛出城採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裡,他們結隊出遊,在憑弔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拼音】tà qīng
【釋義】清明節前後到郊外散步遊玩。舊時以清明節為踏青節。
【示例】唐孟浩然《大堤行》:“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元楊允孚《灤京雜詠》:“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蹋青人。” 《東周列國志》第八回:“時值春月,柳色如煙,花光似錦,正士女踏青之候。魏氏不合揭起車幰,偷覷外邊光景。”
柔石《二月》二二:“我們舉行一次踏青的旅行也好。”
《瑞鷓鴣》:昔時曾從漢梁王,濯錦江邊醉幾場。拂石坐來衫袖冷,踏花歸去馬蹄香。當初酒賤寧辭醉,今日愁來不易當。暗想舊遊渾似夢,芙蓉城下水茫茫。
初春時,芳草始生,楊柳泛綠,至郊外野遊,謂之踏青。唯踏青的日期,因時地而異,或於二月初二,或於三月上巳,或於清明節前後。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清李稷勳《都門竹枝詞》:“山花押鬢踏青行,兒女相逢各問名。”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農曆二月二日人們紛紛出城採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裡,他們結隊出遊,在憑弔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