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句是:可以知興替。
整句;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唐太宗說魏徵的話
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
意思是說用銅左鏡子(古代都用銅鏡)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用人的事情做借鑑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麼做,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借鑑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
原文出處
《舊唐書·魏徵列傳》節選
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唯前有數行,稍可分辯,雲:‘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
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
徵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先許以衡山公主降其長子叔玉,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
徵四子,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襲爵國公,官至光祿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禮部侍郎,則天時為酷吏所殺。神龍初,繼封叔玉子膺為鄭國公。催叔瑜子華,開元初太子右庶子。
下一句是:可以知興替。
整句;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唐太宗說魏徵的話
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
意思是說用銅左鏡子(古代都用銅鏡)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用人的事情做借鑑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麼做,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借鑑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
原文出處
《舊唐書·魏徵列傳》節選
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唯前有數行,稍可分辯,雲:‘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
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
徵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先許以衡山公主降其長子叔玉,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
徵四子,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襲爵國公,官至光祿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禮部侍郎,則天時為酷吏所殺。神龍初,繼封叔玉子膺為鄭國公。催叔瑜子華,開元初太子右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