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夜你來沒來

    有一定道理吧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還是有很大影響的 如果過分溺愛,可能就會讓孩子缺乏獨立的一面,可能使其人格發展有所欠缺 當然很多事情還是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的,特別是關於人的,很多都沒法說清

  • 2 # 甘棠育兒

    “慈母多敗兒,棍棒之下出孝子。”這些都是傳統中國的古訓,然而在現代社會,卻遭到了心理學意義上的質疑。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的安全感,往往來自於母親給予的無條件的愛,那是大地一般全然接納的愛,也就是母親的慈愛。

    孩子在母親的懷抱裡享受到了充分的關愛,心理上才是溫暖而豐盛的,而不是匱乏而貧瘠的。

    這樣他走上社會以後,才能夠有溫情和自信,才能夠把他的愛給予別人。

    正如孩子吃飽了,穿暖了,才可以出門而不感到寒冷,甚至還可以脫件衣服給別人披上。

    一個在家裡都餓著肚子,衣衫單薄的孩子,如何去抵禦外面的風寒?

    我們也很難想象一個自身都不能享受到關愛的人,如何能夠關愛自己,關愛他人?

    當然他透過持續的心靈成長,他也能夠學會愛自己,愛他人。但是走上這條路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母親應該給予孩子全然的愛。父親應該給孩子樹立起權威和規則意識。

    孩子有了規則意識,才能夠樹立起邊界,才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事不可以做的。

    這樣他對自己行為後果的預測性會大大增強,也很有助於增加他的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健康快樂,會成為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有害的人。

    當然,我們不能苛求所有的父母分工都如此明確,清晰。

    所以,做母親的同樣也應該管教孩子。

    全然的愛,並不意味著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

    而意味著,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母親應該溫柔而堅定地給孩子指出來。

    母親首先應該傾聽孩子,知道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良行為,瞭解到他的感受和需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同理心。

    當孩子被母親傾聽和看見以後,他往往就不再執著於自己的那個不良行為了。

    母親此時再根據孩子的需要,給予適當的建議,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更好的滿足他的需要的方法。相信母親的建議,一定會被孩子採納的。

    另外,母親如果必須批評孩子,是批評孩子的具體行為,而不是人格。

    因為孩子的人格一旦被否定了,很容易就陷入了羞恥。而羞恥是最為損耗人的能量的。

    批評之後,孩子只要改正了,母親就不要再翻舊賬了。

    另外,母親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那情緒看起來是多麼的負面。

    母親要學會把情緒和行為分開來處理。允許孩子表達“不良”情緒,但是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這樣才是真正的溫柔而堅定。

    這樣才能培養出有愛心又懂規矩的孩子。

    這樣慈愛的母親,又怎麼可能培養出敗兒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讓孩子學會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