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英勇的少年大俠
-
2 # 走過路過邂逅過
為什麼要讀文學,文學和歷史給人的收穫感有什麼不同?
歷史,是板起面孔記載過去的人和事,貴在真實,不掩惡,不飾美。你像司馬遷和他爸,真實記錄歷史,不怕得罪當朝。所以,歷史是相對真實的過去的人和事。當然,也不絕對真實。有個說法:一切過去式都是當代史。例如,同樣是曹操,《三國演義》就尊劉反曹,把曹操寫得奸詐十足。而去讀《三國志》,則尊曹反劉。歷史的變化,一是考證的結果,而是寫歷史的人的立場問題。
學習歷史,讓人明智。司馬光編撰了《資治通鑑》,歷來為統治者稱道,昨日之事,今日之師,讓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個人讀歷史,更是明智之舉。柔日讀史,剛日讀經。意志懈怠時,讀讀歷史,明志養氣。飛黃騰達之時,讀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文學是啥?文學是歷史學家止筆的地方。當然,這裡指的是歷史性文學,為了更近的比對歷史與文學。文學不僅是歷史性文學,還有其他很多,文學是人學,寫人的。為何說歷史性文學,是歷史學家止筆的地方呢?例如三國故事,歷史學家在《三國志》中三言兩語,寫完了,他的語言是簡練的,如同大樹的主幹。“十年春,齊師伐我。”一句話,寫完了。這時,文學家開始展開想象,添枝加葉,加上人物,加上語言,增加情結,可看可感,活生生。如果說歷史是一副骨架,文學則是給骨架加了血和肉,並讓他說話,做事。
讀文學,能得到啥?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全息投影,涵蓋政治、軍事、歷史、經濟、人文、科技、文化,等等,人類活動的一切一切。所以說,文學的範疇比歷史更大,讓人更直觀的到文字中的歷史空間、地域空間中去,和其中的人物互動。或者說文學是更大的歷史,更大的政治,更大的百科全書。要黑曹操,一部《三國演義》足矣,影響到民間,穿越時空,直到國民骨髓。要黑西門慶(有此說),一部《金瓶梅》足矣。一部《紅樓夢》,被稱作“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文學家看到詩詞,建築學家看到建築,美食家看到沒事,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文學的力量,比當時國家一號檔案厲害多了。歷朝歷代的檔案都不見了,只有詩經、漢賦、志怪、傳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閃耀在歷史的時空中!
-
3 # 大悔憶智周
好的歷史應該是事實的真實,不能有記錄者的主觀情感;文學是本質的真實,是經過作者人性、道德、個性、情感審視過的真實。
讀歷史是要了解過去,瞭解真相,認識民族、人類的過去;讀文學是為了找到精神與情感的寄託,從書面去享受不一樣的人生,尋找美好與深刻,從本質上去認識人,認識人生與社會,追問人和人性的終極命題。
歷史是實用的,文學是虛無縹緲無用之用卻是大用的。
文學家兼史學家的司馬遷太偉大,他的《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個文學家對歷史的認識與描寫,既有文學的深度和生動,又有歷史的真實和嚴謹,應該是敘事文學和歷史記錄的完美結合吧。
和歷史相比,文學是包羅永珍的,它寫人類的一切,從宏觀到微觀,從宇宙、世界、社會到一個人的小心思小情緒瞬間下意識,它深入包括歷史在內的事實,對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作用應該大於歷史。
和歷史相比,文學為了美,有時候會犧牲真,甚至犧牲善。
回覆列表
感覺題主問了很多個問題啊其實,請容我一一作答。
首先為什麼要讀文學和讀文學有什麼用感覺是相同的問題。那麼我們讀文學有什麼用呢?首先啊文學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其包含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但私以為無論什麼型別的文學都脫不出一個“文以載道”的概念,那麼我們讀文學大概就是要獲取作者蘊含在作品中的所謂道了吧,這些道中可能包含了小說家對於現實的思考,也可能包含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總而言之我們讀文學還是為了能夠汲取其中的養分來使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
接下來我們談一下文學和歷史的區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感覺和很多的歷史材料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以及很多文學作品也多涉及到歷史有很大關係。所以說歷史和文學往往相隨相伴,但是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歷史首重真實性,而文學往往是人們所經常提到的“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歷史往往是對已發生事情的客觀記錄而文學則不得不對真實的事件加以加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為什麼要學習文學,首先文學很美,美到每每能讓人沉醉其中,其次,正如上邊所說,文學是用來承載我們的思想的,那麼我們學習文學的主要目的大概也就是想利用文學這個工具來發表我們的看法,提出我們的見解以及傳播我們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