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3287715890

    通常用在迫於形勢,不得不接受現實或唯一選擇的情況下。

    一旦社會群體的博弈合力形成,是任何人的力量也無法挽回的。

    這個比較合理。就是說,情況不容許改變了。形勢比人強:在其周圍環境中所處的情形或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形的相對的或綜合的境況比其他人要好一些。

    內容摘要:

    在某一幅度之內,中國可以提高勞動力薪酬,而不必付出大量失去其全球貿易市場份額的代價。筆者相信,在某一幅度之內,中國可以提高勞動力薪酬,而不必付出大量失去其全球貿易市場份額的代價。

    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在某一幅度之內,中國可以提高勞動力薪酬,而不必付出大量失去其全球貿易市場份額的代價。

    如果某個行業希望僱傭更多的工人,就必須開出比其他的工作崗位更具誘惑力的條件,也就是說,必須支付更高的工資。發展經濟學理論把前者和後者之間的臨界點稱為“劉易斯拐點”。

    中國近期勞動力出現短缺,意味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但是,“拐點”的到來並不是涇渭分明。大學畢業生就業仍然艱難,而且起薪很低。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比高中畢業生的工資高不了多少,無從反映大學教育的成本。這似乎暗示著這部分中國市場的勞動力仍是無限量供應。藍領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也參差不齊。中年勞動力就業機會渺茫。

    “劉易斯拐點”的形成和到來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具體的時間節點。青年藍領工人作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其資源已經枯竭。生產出口產品的工廠目前勞動力極度缺乏。這些工廠的經營模式就是建立在青年藍領勞動力的基礎之上。青年工人生活成本較低,勞動力更具流動性,對住房的要求有限。出口產業透過僱傭青年勞動力大大節省了成本。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勞動力的醫療成本將呈指數增長。

    出口型產業過去一兩年中一直抱怨“勞動力短缺”,這一說法暗含玄機。任何緊缺的產品都意味著定價有誤。短缺實際上等於價格過低。

    對短缺的物品重新定價,意味著整體供給的價格上升,而不僅僅是邊際供給。這種特性導致產業拒絕透過提高工資待遇來吸引勞動力,因為他們必須支付給現有的工人更多的工資。他們更願意降低產能,閒置部分產能也許更合算。

    遭遇“勞動力短缺”的企業無需對目前的形勢過度擔憂。薪酬的要求並非是個無底洞。筆者相信,只要工資水平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長,勞動力關係就可以重新達到供求平衡。薪酬上調,勞動力需求就將增加,僱傭中年勞動力就有商業價值。勞動生產力也將隨之增加,可以抵消工資成本增加的一半。工資成本增加的另一半可以透過通貨膨脹轉嫁給買家。

    中國的出口商懼怕來自西方的買家。因為中國的工廠眾多,但是,西方的買家卻寥寥無幾。要讓買家承擔價格上漲,貌似非常荒謬,因為西方的買家總可以轉與另一家工廠合作。但是,如果中國的生產成本上漲,理論上的這種選擇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工廠都必須支付同樣的薪酬。因此,西方的買家就無法找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工廠。這就是為什麼儘管單家中國工廠並不擁有定價權,但是,中國這一世界工廠卻掌握著定價權。

    有些人可能會爭論說,生產基地可能會從中國轉移到別的國家。沒錯,有些產業的確會,也應當轉移到別的國家。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但是,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國家的餘地受兩個因素的制約。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在規模、成本和基礎設施發展程度上超越中國。如果中國生產基地的一小部分轉移至孟加拉、或者越南,會導致這些國家產生脹,並將逐漸消磨掉這些國家的成本優勢。這些國家可以選擇諸如興建基礎設施的方式克服瓶頸阻力,重振競爭力。但是,這一過程極其漫長。而工廠不能離供應商和買家太遠。轉移至另一國家將極大地增加物流成本。移動整個供應鏈是極其困難的。

    除此之外,西方的買家應當能夠將成本的上漲再轉嫁給零售消費者。雖然每家工廠的成本中只有10%為勞動力成本,但是,中國價值鏈中的整個勞動力成本佔總體生產成本的約三分之一。而西方商品的最終零售價是中國出口價格的3~4倍。因此,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約佔西方最終零售成本約8%~9%。即使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翻番,西方的最終零售成本只需提高8個到9個百分點即可。如果這種增長是在三年內逐步實現,就意味著將產生3個百分點的通脹增量,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筆者相信,在某一幅度之內,中國可以提高勞動力薪酬,而不必付出大量失去其全球貿易市場份額的代價。這一機會視窗可能是十年左右。在此期間,中國出口額增加,主要依賴價格的上漲,以及部分出口量的增加。中國的出口額每年將增加7%~10%,出口額將在十年後翻1倍,達到3萬億美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列腺炎飲食吃什麼好家裡一定要準備這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