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美自然
-
2 # 小柯談事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劉璋約劉備入蜀之際,龐統曾經給劉備提了三個建議,分別上策、中策和下策。結果劉備採取了中策,採用穩紮穩打的方法,襲取了益州。而龐統卻中箭身亡了。有的朋友就會問道,如果劉備採用上策或中策,會對未來的局勢有什麼變化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龐統的上策,其內容為挑選精兵強將,趁著劉璋沒有防備,日夜兼程,奔襲成都,一戰可定西川。這個方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是風險極大。劉備率軍趕到成都,劉璋不可能沒有任何反應,再說成都也不是那麼好攻下來的。劉備能不能打到成都是個問題,就算到了成都城下,也可能會被裡外夾擊。何況此時劉備根基不穩,不要說統一三國了,能不被劉璋消滅就不錯了。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龐統的下策,其內容為退回荊州,日後再尋找機會。我們知道此時劉備在荊州只有五郡,分別是長沙、武陵、桂陵、零陵、還有向孫權借的南郡,實力非常弱小。此時沒有人來攻取荊州是因為曹操再和馬超周旋,孫權正在解決山越的問題。沒有功夫搭理劉備。如果劉備不攻下益州,早晚會被這兩家給吞併了。所以下策也不可行。
-
3 # 掌心記
三國演義中,對於如何攻取劉璋的益州,劉備和他的軍師龐統事前作過反覆的沙盤推演。龐統給了三個選擇,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上、中、下策。上策是暗選精兵,日夜兼程直取成都; 中策是先用計除掉劉璋手下大將再依次向成都進兵;下策是退回荊州,另尋時機。我們都知道劉備選取的是中策,循序漸進,穩步推進,最後奪取了成都。對於題主所提出的設想的,掌心覺得主要是要弄清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上策風險巨大。龐統的上策其實不失為一條妙計,妙就妙在出奇不意富貴險中求,庇統算定劉璋沒有戰略才能,劉備還念著宗室情分,缺乏守備措施,如果藉助蜀地複雜的地型,繞小路捷徑奔襲成都,必定得手。風險與收益永遠是成正比的,上策的風險有兩個。一是急行軍路線比較遠,容易暴露行蹤。奔襲成都要繞過白水、涪城、綿竹、雒城才能到達成都,而且雒城離成都也有五十里,這一路急行軍,一但暴露,必將遭到前後夾擊,有去無回。二是劉備當時入川所帶兵馬本來就不多,如果分兵,奇襲沒有得手,局面將一發不可收拾。自己帶著剩下一部分兵卒,必將陷入重圍,造成全軍覆沒。這樣的風險,劉備不得不考慮,畢竟他的家底太薄,經不起折騰,當時的現實情況,也讓劉備沒必要去冒這個風險。
二、下策不是選項。其實龐統雖然給出了上、中、下策,這其中上、中策只是怎麼攻取成都的問題,是閃電戰還是攻堅戰的選擇而已,兩者皆可,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下策是讓劉備退兵回荊州,等待時機,再圖益州。劉備助攻張魯是假,奪取益州是真,好不容易找到藉口,到手的肥肉,豈能就這麼丟手,而且劉備透過這次軍事行動,也探到了劉璋的昏暗無能,以及益州內部將領各懷鬼胎。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劉備這時候也是急於得到益州,壯大自己的地盤,好與曹操爭天下呢,龐統也是知道劉備的心思的,所以提出下策,只不過是想促使劉備早下攻取成都的決斷。
三、中策最為妥當。我們知道劉備最終選擇了中策,裝作回荊州,將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騙來殺掉,奪取白水關,然後直取綿竹,攻雒城,邊打邊收編降將,然後合圍成都,逼降劉璋。劉備之所以這樣選擇,一是以退為進,可以出其不意。劉璋的想法是送瘟神,惹不起躲得起,想快點打發劉備走,同樣天真的覺得劉備不對自己下手。這一點劉備正好可利用。二是攻城略地,同時收買人心。劉備做足了好心幫忙劉璋,卻被不領情,而且受猜忌排擠的受害者角色,大義凜然地倒打一耙,這樣可以理直氣壯地討伐劉璋,也可在武力征服的同時,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收買人心,收編軍隊,畢竟奪取益州還是要人心歸附才能立得住腳。三是慢功出細活,好飯不怕晚。當時東吳的孫權一些人忙著攻山越,曹操的軍事重心也是放在對付馬超上,而且同時也要處理內亂,都無暇理會劉備。所以打到雒城,並有急於拿下,只是圍而不殲,足足困了一年,不是劉備沒有能力早一點攻下來,實際上是讓劉璋不能分兵,騰出時間給諸葛亮、張飛等人攻城略地。等到兩路兵馬打到成都,加之馬超來投,才水到渠成取了成都。
所以如果,劉備用上策,即使能迅速佔領成都,擒賊先擒王,且不說要揹負趁人不備,奪人地盤的不義之名,劉璋手下的將領必然難以誠心歸附,而且也得花大力氣攻取益州的其他城池。劉備選用中策,雖然顯得謹慎保守,但是更能看出他其實是非常有戰略家的眼光,能著眼大勢、把握全域性,他的戰略格局顯然比龐統要高几個層級,這也是劉備之所心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當然話說回來,無論上、中、下策,只是取益州早晚的問題,但距離統一三國那一步,還差得遠呢。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予盾,劉備是攻打西川,採取了龐統中計,上計直取成都。西川還沒打下來,連川還沒有進,怎麼又扯上統一三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