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板磚楔前臉啦
-
2 # 老妖雜談
一艘戰列艦的鋼鐵可以造50搜驅逐艦了,把炮彈改成制導的那就是導彈,你覺得是一艘發射導彈的戰列艦厲害還是50艘發射導彈的驅逐艦厲害,戰列艦那大體型就是活靶子。
-
3 # 老何157501439
戰列艦發射制導炮彈?很新奇的想法哦,戰列艦的主炮炮彈可是非常大的哦,一顆炮彈大約1.5噸重,發射時的後座力非常大,制導機構能夠承受嗎?其次是目前的制導炮彈都有前沿目標指引,海戰中怎麼實行目標指引?
-
4 # 軍武最前哨
戰列艦在戰爭中的生存之道是什麼?即以大口徑火炮為攻擊手段、以厚重的裝甲為防禦手段。戰列艦最早出現在大約十五世紀末,它的誕生主要依託兩個歷史事件:前裝滑膛炮技術和風帆動力大型船隻建造工藝的成熟。
因此,我們可以將那時候的戰列艦看作是海軍熱兵器時代作戰的最初級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應運於戰列艦的技術也不斷更新:火炮、裝甲、動力以及船體材質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唯有一點幾乎沒有改變,即戰列艦仍然以近距離作戰為主。
而這也正是導致戰列艦逐漸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航母、導彈等一系列武器出現後,戰列艦“海上霸主”的地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動搖。
當然,也不是沒有對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的先例,比如美海軍陣中著名的“依阿華級”戰列艦;美軍在八十年代就對其進行了改造:包括安裝防空、搜尋、瞄準、火控在內的雷達,提升反艦反潛、對地防空能力,加強通訊電子裝置等。
為了順應現代化戰爭的趨勢,“依阿華級”除了必備的大口徑火炮外,還增設了BGM-109“戰斧”巡航導彈、RGM-84“魚叉”反艦導彈;但此時卻出現了一個實際問題:射程更遠、精度更準的巡航導彈進一步削弱了戰列艦大口徑火炮的地位。
雖然裝備了巡航導彈的戰列艦在攻擊上實現了同時兼顧威力、射程以及精度的能力,但快速發展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不僅擁有同樣的優勢,而且在綜合性能上表現的更出色、價效比更高。所以,即便經過升級後的“依阿華”也難免被退役的命運。
至於可精確打擊的炮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制導炮彈。它實質上是在普通炮彈上加裝了一個制導系統,飛行動力仍然由炮管發射提供;相比具備動力系統和制導系統的導彈在射程、速度、精度以及威力上遜色不少。
比如俄羅斯在2007年定型的“紅土地-M”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雖有很大提升,但最大射程只有25公里;再比如美國研製的“神劍”制導炮彈,最大射程為60公里,而“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炮彈射程為42公里,介於兩種制導炮彈之間,相比之下除精度的提升外優勢並不明顯。
-
5 # 一葉楓流
制導炮彈的概念提出來已經有40多年了。在固體電路的微電腦剛出現不久,就開始研究,迄今為止還沒有得到實用。可見問題很棘手,不好解決。
雖然固體積體電路耐衝擊性能好,但是炮彈的感測器還是很脆弱的。炮彈彈頭裝藥量也不大,幾公斤到十幾公斤。射程也就十幾公里。龐大的炮身機動性很差。
本來火炮射擊是一個很便宜的火力支援方法,制導炮彈反倒弄得技術不便宜。
有能力研製的國家首推美國。但是美國的對地打擊主要是空中打擊,陸軍很少裝備火炮。那些沒有飛機,主要靠陸軍的火力的國家,沒有技術能力搞研發。
海軍艦炮早已退居自衛的地位,更是不需要搞制導的了。
回覆列表
炮彈改造成精準的,不就是導彈嗎?而且由於精準了戰列艦龐大的身軀就會成為累贅。到時候一打一個準。而且戰列艦速度又不快,躲避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