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淳幀通安

    按照“五行相剋”理論,有人斷言黃帝曾碰見過一條十幾丈長的大蚯蚓,而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大禹曾碰到過青龍,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金克木,尚白;周朝是火德,火克金,尚赤。

    秦朝是水德,水克火,尚黑。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不承認秦朝,從周朝的火德直接跳到水德,尚黑。到漢武帝時候,武帝覺得跳過秦朝的做法欠妥,改水德為土德,尚黃。

    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認為朝代更替所遵循的規律是“五行相生”,而不是“五行相剋”。歷代君王的德性分別是:伏羲:鑽木取火,應為木德;炎帝:接續伏羲,木生火,為火德;黃帝:接續炎帝,火生土,為土德;(與相剋說一致)少昊:接續黃帝,土生金,為金德;顓頊:接續少昊,金生水,為水德;帝嚳又歸於木德;唐堯為火德;虞舜為土德;夏禹為金德;(與相剋說不一致)商朝為水德;(與相剋說不一致)周朝為木德;(與相剋說不一致)秦朝忽略不計,漢朝直接承繼周朝,木生火,所以,漢朝應該是火德。

    劉向、劉歆的顛覆性論點起初並不被西漢朝廷所接受,但到了新朝,王莽的政權得自“禪讓”,他非常認可“相生說”,就接受了漢朝屬火德的論斷,自己的新朝則是火生土,屬土德。

    到了東漢,漢武帝劉秀也認可“相生說”的原理,接受了“漢應火德”,所以,漢朝也被稱為“炎漢”。

    三國時期,魏按照相生說,續為土德,蜀延續漢的火德,吳也同樣相生為土德。

    兩晉時期,晉朝接替魏,以金代土,自然定為金德。從西晉末期開始,北方地區出現了許多政權,大多是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史稱“十六國”。十六國中:漢-前趙政權的匈奴人劉淵硬說自己是漢朝的親戚——劉邦曾經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所以,繼承漢的火德。到了劉曜時期,改為水德,理由是替代晉朝,金生水。後趙也延續了水德。慕容氏的前燕定木德,理由是燕發跡於東方,東青龍,青乃木德之色,並且從後趙論起,水生木也說得過去。

    前秦的符氏對“五德說”缺乏興趣,沒有定德,所以缺德。

    後秦自稱火德,理由不明。

    匈奴人的夏竟然自稱是夏大禹的後代,承繼夏朝的金德。

    南北朝時期,南北分別論德。南朝的劉宋接替晉朝,金生水,屬水德,尚黑。南齊,水生木,屬木德。

    梁不願意晉升火德,沿用南齊的木德。

    陳,接續木德,木生火,屬火德。

    北朝的北魏聲稱自己是皇帝之後,所以繼承土德,尚黃。但到了孝文帝時,改為水德,理由是北魏傳承於晉,金生水。

    此後,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都沿用了北魏的水德。

    繼而,東魏、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取代,按照水生木德原理,北齊、北周皆取木德。

    隋朝重新統一中國,由北周德木生出火,屬火德,尚赤。

    唐朝替代隋朝,火生土,屬土德,尚黃。

    到了武周時期,“五行說”出了點小意外,武則天不按套路出牌,硬說自己的祖先是周文王,在“五行相剋”體系中,周德為火,所以武周繼承火德。唐睿宗時,改回唐德土德。

    五代十國時期,十國自認沒有資格稱德,只有五代參與論德。後梁承唐的土德,土生金,屬金德。

    後唐不承認後梁,認為自己仍是唐朝的延續,沿用土德。

    後晉,土生金,續為金德。

    後漢,金生水,續為水德。

    後周,水生木,續為木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出現了一個遼朝。遼為契丹人所建,契丹人起源於遼水,所以自認是水德。

    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續後周,木生火,為火德。但到了宋朝,“五德說”已經不太被看重,有走向消亡的跡象。

    遼之後,北方又出現了一個金。金世宗定德為金,尚白。但金章宗改為土德,理由是靖康之變,金擄徽欽二帝,理應續宋德,火生土,所以為土德。

    元朝,接續金朝,土生金,定金德。

    明朝,顛覆以往的“五行相生”,改為“五行相剋”,火克金,定為火德。清朝,延續相剋原理,水克火,定水德。據說,明的火奇旺,有“三重火”之說,一重為炎漢之火,一重為朱姓之赤火,一重為“明”之拆為日月,皆火。清朝改女真為“滿洲”,改金為清,以“三水”克三火。清朝後,社會提倡科學,五德說遂不納於官方。但民間尚有推崇者,並多有推論。

    有云:民國代清,是土克水,當屬土德,有“一山一石皆為土”之說。本朝以木克土,當為土德。再雲,五行相生,水生木,民國屬木,所以青天白日;木生火,本朝屬火,所以赤旗獵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最早的詞彙有哪些?是誰說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