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女孩兒艾特
-
2 # 老張教育新思享
1914年,著名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清華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它不僅深刻影響了一代代清華學子,而且當畢業生走向社會後,仍然會成為他們激勵自我、影響社會的精神標誌。
校訓的內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執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2004年中國青年報和新浪微博我最欣賞的十大校訓評選中,清華校訓居首。清華老學長錢耕森教授解讀清華校訓時提到,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認為清華校訓是世界所有大學最好的校訓。
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出:‘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努力向前,絕不停止,這句話表現了中華民族奮鬥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對外來侵略決不屈服,對不良勢力決不妥協;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懷,相容幷包。在中國,儒、道、釋三家彼此相容,這種現象只有中國才有。西方歷史有宗教戰爭,中國則無,這無疑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自強不息’是奮鬥精神,‘厚德載物’是相容精神。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稱為‘中華精神’。
他還說過: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容的思想,對不同意見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對思想、學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進、奮發向上。我認為這兩種思想:堅強的意志、寬容的態度在中國文化裡面起了主導作用,是一種健康的正確的思想。清華人在建校初期,就將自身的精神世界與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緊緊聯絡在一起。
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要人們效法天地,在學、行各方面不斷去努力。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源於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學者,能深刻體認這種精神並自覺加以踐履,如孔子,自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有一次在河邊對學生們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激勵他們效法自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
結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一種健全的人格,它集剛健和柔順兩種不同的特質於一身,標誌著人格發展的一種全面性。
清華100多年的風雨歷程,始終遵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與祖國共榮辱,與人民共甘苦,用青春、熱血和才能鑄就了不朽的清華精神——愛國、奉獻、敬業、自強。
-
3 # 陶政聰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這八個字來自《周易》中
“乾”~坤”兩封的卦辭,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句是“地勢
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914年冬,梁啟超先生在清華演講,講題為《君子》,用《周易》這兩句
關於“君子”的卦辭作發揮,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執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君子責已甚厚,責人甚輕……”
梁啟超先生闡發“君子”之義後,更明確提出“他年邀遊海外,吸收新
文化,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民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屬誰?”
殷殷勉勵之情,溢於言表。
這次演講後,學校即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作為校訓,並刻制
在當時的校徽上。這八個字出自誰人之手,至今無法查清。
回覆列表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息《周易》,原文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意思是:天(自然)的運動則剛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栽萬物。
教育根本的目的在於培養社會有用的人才,這一校訓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奮發圖強,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有勇無謀是莽夫,還要注重學生的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個人的價值追求同社會的價值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人生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