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遊戲

      史通•載言》篇說:“左氏為書,不遵古法,言之與事,同在傳中。然而言事相兼,煩省合理,故使讀者尋繹不倦,覽諷忘疲。”韓愈在《進學解》中也說:“春秋嚴謹,而左氏浮誇。”而梁啟超也這樣評論過《左傳》的敘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國為中心點,而將當時數個主要的文化圈,平均敘述。第二,其敘述不局於政治,當涉及全社會之各方面。對於一事典章與大事,固多詳敘;而所謂瑣語之一類,亦採集不遺。故能寫出當時社會之活態,予吾儕以頗明瞭之印象。第三,其敘事有系統,有別裁,確成為一種組織體的著述,對於重大問題,時復溯源竟委,前後照應,能使讀者相悅以解。”  這些正好說明了《左傳》的敘事特點——言事相兼,詳細生動。我們知道,上古時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細緻,當時的史書都是言事分記的。比如《尚書》和《春秋》,一為記言,一為記事。而《左傳》作者摒棄了單一的記言或記事的成法,博考舊史,廣採佚聞,集記言與記事於一身,展現了春秋時期250多年的歷史,以“言事相兼”的嶄新面貌呈現於世人面前。 《左傳》這一歷史鉅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也標誌著史傳文學的真正形成。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敘述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節,甚至豐富了許多細節描寫。在《春秋》中寥寥幾個字的事件,在《左傳》作者的筆下,常演繹成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左傳》敘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係。這一點在戰爭的描寫上可見一斑。《左傳》一書,記錄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次軍事行動,城濮之戰、崤之戰、邲之戰、長勺之戰、鄢陵之戰等大戰寫得環環相扣,跌宕起伏而又條理清楚,不計其數的小戰役也寫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動。但其中對具體戰況的描寫很少,長勺之戰僅用了40多字,而崤之戰甚至一個字也沒有。《左傳》  的作者在敘事中,著重把筆墨放在對戰爭的原因、醞釀過程及其後果的描寫。如“僖公二十八年”寫 城濮之戰,對大戰爆發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斷展示晉勝楚敗的原因:晉文公伐怨報德,整飭軍紀,遵守諾言,傾聽臣下意見,上下齊心協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見分歧,主帥子玉恃兵而驕,一意孤行,盲目進逼晉師。城濮之戰的結果也寫得很全面,不僅寫了晉師大勝,晉文公確立霸主地位, 而且還寫了戰爭的餘波:楚子玉戰敗羞愧自殺,晉文公聞之大喜,回國後賞功罰罪,對這次戰役進行總結,然後以君子之言,讚揚晉文公的霸業。  《左傳》“言事相兼”的另一鮮明特點是善於寫人,善於生動地描繪歷史人物,並在一定程度上寫出人物性格。這在史傳文學的發展上是一次質的飛躍。《左傳》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矛盾衝突中,來立體化地表現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描寫。透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形象得以完成。如“齊魯長勺之戰”中寫曹劌,通篇作者未加一句評判議論,而曹劌的思想、性格、風度卻宛然如見。  作為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主要採取隨事記人的寫法。由於它是編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蹟大多分散記錄在事件發生的各個年代,很少對某一人物集中描寫,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蹟聯絡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我們以鄭莊公為例來看一下。魯隱公8年.鄭莊公因周天子久已廢棄了對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換魯國的許田。魯桓公元年為此事又增加玉璧給魯國,才換得許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見鄭莊公是很重禮儀的。而魯隱公9年對北戎之戰和魯桓公5年的對周之戰,都是由於採納了公子突的建議而大獲全勝的,足見鄭莊公善於納諫。發生在魯隱公元年的《鄭伯克段於邸》是為一般人所熟悉的。鄭莊公明知段圖謀叛亂,卻故意縱容他,讓他的罪行發展下去。等他舉兵謀叛時,再一瑟將他剷除。又反映了鄭莊公的陰險狡詐。從不同時間記載的不同事件中,我們才全面地瞭解鄭莊公這個人物複雜的性格。  還是先看看這個網站吧  http://tieba.baidu.com/f?kz=15625877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句:鳥啾啾,林幽幽,春晨何來愁,怎麼接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