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望與東山

    在漢朝歷史上,董仲舒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儒學大師,他提出的獨尊儒術,成了漢朝黃老之學過渡到儒學治世的分水嶺。那麼,董仲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怎麼說服漢武帝放棄漢朝初期一直沿用的黃老之學而改為獨尊儒術呢?

    董仲舒,廣川(今河南景縣西南)人。少時就研究《春秋》,因此出名,在漢景帝時就擔任博士。董仲舒治學相當專注,厲害到了“三年不窺園”的地步。而且他言行舉止都合乎禮節,所以十分受到儒士的尊重。漢武大帝即位以後,透過察舉方式為國家挑選賢良之士,而董仲舒也參加了對策考試,就在這些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儒家大師。

    董仲舒跟漢武大帝對策前後總共三次。

    第一次時,漢武帝向詢問五帝三王的天命及情性。董仲舒以《春秋》中的天人感應關係來對策。他解釋說道:如果國家將有失道之敗,上天往往先降下災害來譴責;如果地上的君王統治者還不能覺悟,就會再次出現級別更大的怪異現象讓他引起驚懼;而如果人君還不覺悟怎麼辦呢?那上天就管不了那麼多了,就註定人君走向敗亡了。從天人感應論的角度來說,上天對人君是有仁慈及愛護之心的,希望人君能夠勉勵自己,積極向學,以仁義禮樂之道推行教化,以此達到國家大治。同時,人君受命於天,如果做出得天應心的事情,就一定會出現人力所不能達到的祥瑞之兆。

    漢武帝聽了董仲舒這個高論之後,十分驚奇。於是又第二次向他詢問為什麼堯舜與周文王用不同方法都能達到了天下大治,而自己兢兢業業地工作,卻出現陰陽不調的現象?

    就這個問題,董仲舒是這樣解釋的:堯舜受命於天,以天下蒼癸為憂愁,逐誅亂臣,務求賢聖,所以教化大行,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而到了商紂王,卻逆天而行,誅殺賢臣,殘害百姓,以致天下大亂,百姓不安。面對這種現象,周文王順應天意,啟用聖賢,撥亂反正。這個過程相當辛苦。由此可見,聖賢的大原則儘管一致,但勞逸不同,那是因為時代改變了,時局不一樣的緣故。而如果天下有太平之象,卻功業沒有體現到百姓身上,那麼就是說明天子的仁心慈愛沒有得到推廣,所以人君就必須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漢武帝聽了以後,認為有理,第三次下詔詢問,董仲舒都一一回答。最後,他終於亮出了自己大一統的觀點。

    他說,《春秋》所說的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而當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旨意不同,因此皇帝無法把持一統,以致法制數變,下民不知依據什麼。所以他就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持一以明法度。

    而當時,漢武帝剛上位不久,積極有為,渴望做一翻大功業,所以他看了董仲舒的對策之後,認為拋棄黃老之學無為的時候已經到了,啟用儒學之術治術的時代已經來臨了。為獎賞董仲舒,更下詔任命他為江都相,侍奉易王。之後,漢武帝也認真的推行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思想。

  • 2 # 楊朱學派

    漢武帝剛即位時,第一人丞相衛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和道家是同盟。不在罷黜之列。衛綰想罷黜黃老,但竇太后支援黃老。衛綰只罷黜了法家和鬼谷門。

    但衛綰任丞相在三年,儒家確實占主導地位。這三年政治清明,言論自由。沒有一人因言獲罪。

    以後漢武帝開始重用法家酷吏。法家酷吏張湯認為顏異欲罵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誹罪之名,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

    之後漢武帝越來越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江充,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

    漢武帝還重用法家桑弘羊,賣官鬻爵,死罪可花錢贖罪。致使國家吏治腐敗。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會言論自由。法家得勢,就會扼殺思想,扼殺言論。

    漢武帝時期,黃老與法家結盟,一起捍衛君權,奴役臣民。儒家無與道家結盟,最終儒生被漢武帝全部罷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明星你曾經很討厭,卻最終自己打臉路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