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居不記年
-
2 # 初夏染指憂傷151113280
網上有很多所謂的專家,斷然否定“桃園三結義”,說這是《三國演義》的虛構,他們的依據是《三國志》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事實上,《三國志》明確說了劉關張之間是有盟誓的!
我不知道這些專家是怎麼讀書的,《三國志 關羽傳》中明確記載: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關羽明明說“誓以共死”,這裡有兩個關鍵字:第一個是“誓”,誓的含義是“當眾或共同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例如誓師、誓詞、誓願、誓死等。第二個關鍵字是“共”,“共”表示的是群體行為,一定是兩個人以上,才會使用“共”。
關羽說“誓以共死”,僅僅從字面上來理解,都能夠得出“關羽曾經與劉備一起發過誓”的結論。誓言是:共死!共死就是一起死,翻譯一下,不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嗎?
如此明確的記載,那些所謂的專家偏偏就是看不見,非得要標新立異、斷然否定他們曾經結誓。
那麼,劉關張“誓共死之盟”的地方在哪裡呢?
桃園結義,為什麼一定要說桃園,而不是別的什麼樹園果園?
這是因為桃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信仰上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古華人認為桃有辟邪的作用,從先秦到東漢、直到近世,我們一直延續了對桃木的崇拜,稱之為“仙木”。直到今天,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成語、俗語都與“桃”有關,例如:鬼畫桃符、新桃換舊符,春聯又稱桃符等等。
在東漢還有個特別的習俗,《後漢書 儀志》記載說:臘日“驅逐瘟疫”之後,皇帝要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葦戟桃杖”。葦戟,就是用蘆葦做的戟,桃杖就是以桃木製作的杖,都是貴族祭祀用物品。注意,在東漢,桃杖只有貴族才用哦!
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是帝室之胄,有高貴的血統,他與關羽、張飛“誓共死之盟”,儀式一定是嚴肅的、莊重的,一定有桃杖在場。根據這樣的分析,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劉關張的“誓共死之盟”為“桃杖之誓”呢?隨著歷史的久遠,“桃杖之誓”慢慢地演變成了“桃園之誓”了。所以,“桃園之誓”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那麼,關羽、張飛有什麼過人之處,讓劉備與他們盟誓呢?
《三國志 關羽傳》一語道破:“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劉備在涿郡鄉里招兵買馬,而關羽和張飛“為之禦侮”, 禦侮就是不讓別人欺侮的意思。劉備起家是很艱難的,他到鄉間去發動部隊,有豪強、地痞來欺負他,關羽和張飛則擔任了保鏢保衛的工作,在這個期間,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劉關張“誓共死之盟”!劉關張開創的“結拜文化”後來經過種種演繹,成為中華民間精神的核心,從元朝以後,影響了每個華人的精神與信仰。
儒家有一個理念,叫做“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但一直停留在口號上,只是一個高大上的理念。直到東漢末年,由於劉關張的“桃園之誓”,人們才找到實施這一理念的方法。特別是元代以後,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們一旦結拜、結義,就意味著生死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成為有組織的力量,“講義氣”成為民族的傳統精髓。
我為劉備關羽張飛的結義而感動!想想吧,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一個桃花絢爛的園子,三個頂天立地的英雄,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這是多麼美好的畫面!
回覆列表
因為桃園三結義代是古代兄弟情義的最佳代表。
中國古人很重視這個“義”字,也有不少英雄好漢義氣相交,結為兄弟的,如梁山泊有聚義廳,108好漢指天為誓結為異性兄弟,共同替天行道。然而梁山泊的結局呢?宋江招安後,大部分兄弟死在了征討遼國、方臘的途中,還有幾位退隱,剩下忠心跟隨宋江的李逵,還被宋江偷偷餵了毒酒,這能算兄弟嗎?瓦崗寨四十六友在賈家樓結義,結果呢?秦瓊、徐茂公、程咬金等歸順李世民,單雄信歸順王世充最後被李世民所殺,曾經聚義的兄弟最後也落得兵刃相見、反目成仇的下場。因此後人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為啥?瓦崗結義跟劉關張三人根本沒得比啊。
說回桃園三結義吧,當時劉備是破落貴族,集市上賣草鞋的攤販,關羽是殺人後跑出來的亡命徒,張飛則是一個賣肉的屠夫,這三人身份背景等天差地別,但由於意氣相投,為了共同實現報國的理想,於是在張飛家後園進行了名垂青史的桃園三結義,立下了“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誓言,劉備還說了:“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這樣的話。
歷史上也有很多所謂兄弟,只可共享福,不可共患難的,但劉關張三人從市井中殺出自己的天地,直到劉備進位漢中王,關張二人也加官進爵,關羽更是一躍成為獨領荊州的大將,可謂是劉備之下萬人之上。
而當關羽被吳國殺了之後,先是張飛為了報仇遇害,然後劉備不顧眾人勸阻,全力伐吳,最終導致夷陵之敗,託孤白帝城。這就是三人情義的體現。更別提中間還有關羽“千里走單騎”尋找兄長的佳話了。
總結一下,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具有傳奇性,其次三人也的確做到了情同手足,最後三人的結局更是讓人扼腕嘆息,這當然會千古傳頌了。後人想要表達兄弟情義,也會選擇桃園三結義。
雖然桃園結義只是《三國演義》中寫的,但正史也記載了三人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