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說評價,只能說說自己讀他作品的一些感受,供諸君一覽。2010年12月31日,我在教學樓最角落的教室,坐在最角落的角落裡,得知史鐵生的逝世。那段印象尤為深刻,不是因為第二天是元旦的緣故。活在語文課本里的史鐵生,在我還對生死懵裡懵懂的時候,就教會我:“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一開始認識他,他似乎就是在死生線上不斷掙扎,然而當死亡節日降臨在他身上時,又似乎顯示了命運的另一番捉弄。他消失了,在2010年的最後一天;他消失了,在人生即將花甲的前一年。天干地支的紀年法中,六十一甲子,是一個生命輪迴,而他,卻始終無法圓滿地完成這一輪迴,一如他充滿缺憾的一生。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 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拜服於他的執著。從他雙腿癱瘓走上寫作之路起,無論多麼艱難的境遇,他都堅持他的“寫作之夜”。 “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雙腎功能衰竭的疾病降臨,但他仍然寫出了《病隙碎筆》這部充滿哲學思考的作品。它確是疾病間隙的零碎筆錄,然而讀來卻絲毫不讓人感到病和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仍是一個健康靈魂的完整的思考。在忙忙碌碌的高中,它帶給我無窮的觸動。如今重拾起來,仍然感慨萬千。殘疾 打在史鐵生身上最深刻的的印記,也許就是殘疾。常常聽人說,史鐵生之所以善於思考,是因為殘疾,是因為他被困在輪椅上,除了思考便無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個殘疾人呢,他就肯定不會成為現在這個史鐵生。所以身體的殘缺造就了他靈魂的完整。誠然,如果不是殘疾,他也許不會走上寫作這條路,但是他的那種“無師自通”的哲學智慧,又絕不是殘疾就能帶來的。世間上disabled的人那麼多,又能有幾個史鐵生呢? 關於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殘疾的,殘疾是與生俱來的。而精神的殘疾比之肉體,實在是更為可怕。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如他那樣看的透徹。物質的世界尚且讓我們應接不暇,又有什麼工夫去關注精神? 正如作家李銳所說,我們都把他當做殘疾作家,殊不知他比我們每一個人都健康,反而我們這些身體健康的人,心靈都是殘疾的。因為身體的原因,他與這個世俗社會保持了一定的距離,總是給人一種安寧的感覺。 人眼視物,總是要有一定的距離。若是把東西太過於貼近,反而是看不清的,人心也是如此。換句話說,總要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就像史鐵生在《病隙碎筆》裡寫到: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精神與肉體 正像人眼視物的道理一樣,我們要看到限制,必然是同限制拉開一定的距離。人最大的限制,莫過於肉身凡胎。擁有肉體,就有了病痛、衰老、消亡。而只有精神性的自我脫離了肉身的限制,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殘疾。周國平說:“智慧就好像某種‘分身術",要把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從這個肉身的自我中分離出來,讓它站在高處和遠處,以便看清楚這個在塵世掙扎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肉體的消亡引起人的恐懼,人死後靈魂的有無始終無法拿出確切的證據,而科學只不過是一種不可靠的依賴,於是便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信其有者,為人的行為找到了終極評判乃至獎懲的可能,因為為人性找到法律之外的監督。比如說警察照看不到的地方,惡也有管束。當然,弄不好也會為專制者提供方便,強徒也會祭起神明。信其無者則為人的為所欲為鋪開坦途,看上去像是渴盼已久的自由終於降臨,但種種惡念也隨之解放,有恃無恐。但這也並不就能預防專制,亂世英雄大權獨握,神俗都踩在腳下。” 對於精神和肉體的關係,史鐵生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一棵樹上落著一群鳥兒,把樹砍了,鳥兒也就沒有了嗎?不,樹上的鳥兒沒了,但它們在別處。同樣,此一肉身,棲居過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緒,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緒也就沒有了嗎?不,他們在別處。”神與神性 《病隙碎筆》發表之後,一個讀者寫信給他,說他“證明了神性,卻不想證明神”。這個評價倒是十分恰切,以至於史鐵生本人也很是認可。在他看來,證明神性比證明神更要緊。沒有信仰固然可怕,但假冒的“神”更可怕——比如造人為神。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乏神,但有神卻不代表著有信仰。這類“神明”也有其性,即與精神拯救有關,而是對肉身福樂的期許;比如對權、財的攀爭,比如“樂善好施”也只圖“來生有報”。這恰恰反映了民間信仰的功利性。家裡有人生病了,才會想到廟裡燒燒香,許諾菩薩一隻燒豬來換取自己的慾望。這不像信仰,更像是行賄或投資。“所以,證明神務先證明神性,神性昭然,其形態倒不妨入鄉隨俗。況且,其實,惟對神性的追問與尋覓,是實際可行的信仰之路。” 命運並不受賄,但希望與你同在,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不敢說評價,只能說說自己讀他作品的一些感受,供諸君一覽。2010年12月31日,我在教學樓最角落的教室,坐在最角落的角落裡,得知史鐵生的逝世。那段印象尤為深刻,不是因為第二天是元旦的緣故。活在語文課本里的史鐵生,在我還對生死懵裡懵懂的時候,就教會我:“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一開始認識他,他似乎就是在死生線上不斷掙扎,然而當死亡節日降臨在他身上時,又似乎顯示了命運的另一番捉弄。他消失了,在2010年的最後一天;他消失了,在人生即將花甲的前一年。天干地支的紀年法中,六十一甲子,是一個生命輪迴,而他,卻始終無法圓滿地完成這一輪迴,一如他充滿缺憾的一生。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 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拜服於他的執著。從他雙腿癱瘓走上寫作之路起,無論多麼艱難的境遇,他都堅持他的“寫作之夜”。 “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雙腎功能衰竭的疾病降臨,但他仍然寫出了《病隙碎筆》這部充滿哲學思考的作品。它確是疾病間隙的零碎筆錄,然而讀來卻絲毫不讓人感到病和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仍是一個健康靈魂的完整的思考。在忙忙碌碌的高中,它帶給我無窮的觸動。如今重拾起來,仍然感慨萬千。殘疾 打在史鐵生身上最深刻的的印記,也許就是殘疾。常常聽人說,史鐵生之所以善於思考,是因為殘疾,是因為他被困在輪椅上,除了思考便無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個殘疾人呢,他就肯定不會成為現在這個史鐵生。所以身體的殘缺造就了他靈魂的完整。誠然,如果不是殘疾,他也許不會走上寫作這條路,但是他的那種“無師自通”的哲學智慧,又絕不是殘疾就能帶來的。世間上disabled的人那麼多,又能有幾個史鐵生呢? 關於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殘疾的,殘疾是與生俱來的。而精神的殘疾比之肉體,實在是更為可怕。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如他那樣看的透徹。物質的世界尚且讓我們應接不暇,又有什麼工夫去關注精神? 正如作家李銳所說,我們都把他當做殘疾作家,殊不知他比我們每一個人都健康,反而我們這些身體健康的人,心靈都是殘疾的。因為身體的原因,他與這個世俗社會保持了一定的距離,總是給人一種安寧的感覺。 人眼視物,總是要有一定的距離。若是把東西太過於貼近,反而是看不清的,人心也是如此。換句話說,總要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就像史鐵生在《病隙碎筆》裡寫到: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精神與肉體 正像人眼視物的道理一樣,我們要看到限制,必然是同限制拉開一定的距離。人最大的限制,莫過於肉身凡胎。擁有肉體,就有了病痛、衰老、消亡。而只有精神性的自我脫離了肉身的限制,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殘疾。周國平說:“智慧就好像某種‘分身術",要把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從這個肉身的自我中分離出來,讓它站在高處和遠處,以便看清楚這個在塵世掙扎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肉體的消亡引起人的恐懼,人死後靈魂的有無始終無法拿出確切的證據,而科學只不過是一種不可靠的依賴,於是便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信其有者,為人的行為找到了終極評判乃至獎懲的可能,因為為人性找到法律之外的監督。比如說警察照看不到的地方,惡也有管束。當然,弄不好也會為專制者提供方便,強徒也會祭起神明。信其無者則為人的為所欲為鋪開坦途,看上去像是渴盼已久的自由終於降臨,但種種惡念也隨之解放,有恃無恐。但這也並不就能預防專制,亂世英雄大權獨握,神俗都踩在腳下。” 對於精神和肉體的關係,史鐵生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一棵樹上落著一群鳥兒,把樹砍了,鳥兒也就沒有了嗎?不,樹上的鳥兒沒了,但它們在別處。同樣,此一肉身,棲居過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緒,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緒也就沒有了嗎?不,他們在別處。”神與神性 《病隙碎筆》發表之後,一個讀者寫信給他,說他“證明了神性,卻不想證明神”。這個評價倒是十分恰切,以至於史鐵生本人也很是認可。在他看來,證明神性比證明神更要緊。沒有信仰固然可怕,但假冒的“神”更可怕——比如造人為神。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乏神,但有神卻不代表著有信仰。這類“神明”也有其性,即與精神拯救有關,而是對肉身福樂的期許;比如對權、財的攀爭,比如“樂善好施”也只圖“來生有報”。這恰恰反映了民間信仰的功利性。家裡有人生病了,才會想到廟裡燒燒香,許諾菩薩一隻燒豬來換取自己的慾望。這不像信仰,更像是行賄或投資。“所以,證明神務先證明神性,神性昭然,其形態倒不妨入鄉隨俗。況且,其實,惟對神性的追問與尋覓,是實際可行的信仰之路。” 命運並不受賄,但希望與你同在,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