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本身來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來分析.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第三,宇宙空間可能還有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上,生存著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當然,適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許有像地球一樣的宇宙環境.
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透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於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綜上所述,“瞭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成為學習地球宇宙環境的目標.為實現這一學習目標,課程標準選取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課程標準並沒有寬泛地要求瞭解宇宙,而是將視點放在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因為宇宙太大,地理課程沒有必要關注與地球環境無關的宇宙部分;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課程標準以案例學習的思路,要求瞭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因為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
2.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無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學習地球的運動,但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瞭解現象.高中階段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強調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及其成因.
3.瞭解自然環境的組成,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觀念
本模組內容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從整個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看,還是從本模組的內容看,學生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地理學上所說的自然環境所包括的空間範圍及其組成.自然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範圍,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下至岩石軟流層.為此,課程標準中安排了地球圈層結構的內容.
學生科學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已經為學生初步形成這一觀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礎,高中階段則需要透過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強化學生的這一觀念.為什麼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分析.《課程標準》沿用地理學界一般的認識方法,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三個方面安排有關內容,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學會分析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說明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認識自然環境是“地理1”的主體內容,本模組涉及自然地理學中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內容.自然地理學具有嚴謹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如果從學科體系考慮高中階段應學習的內容,將很難做出選擇.從人地關係這條主線看,學習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因此,沒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門系統地學習,而應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環境.所以,學生透過自然環境部分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學會分析對地理環境有著深刻影響的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很複雜,哪些過程應視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過程”?首先,這些過程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廣泛性(全球性);其次,這些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些過程對於高中階段學生來說,不會因涉及的知識過深過難而成為學習障礙.因此,《課程標準》中選擇了地殼物質迴圈、大氣環流、水迴圈和大洋環流.為方便學生對這四大物質迴圈和能量交換過程的理解,《課程標準》還選擇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等.
5.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認識這兩大特點,不僅有利於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絡和地域分異,而且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流域綜合治理體現了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因地制宜則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要素的地區分佈差異又形成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可見,無論是整體性還是差異性,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課程標準》在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還對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本身來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來分析.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第三,宇宙空間可能還有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上,生存著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當然,適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許有像地球一樣的宇宙環境.
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透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於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綜上所述,“瞭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成為學習地球宇宙環境的目標.為實現這一學習目標,課程標準選取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課程標準並沒有寬泛地要求瞭解宇宙,而是將視點放在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因為宇宙太大,地理課程沒有必要關注與地球環境無關的宇宙部分;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課程標準以案例學習的思路,要求瞭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因為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
2.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無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學習地球的運動,但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瞭解現象.高中階段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強調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及其成因.
3.瞭解自然環境的組成,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觀念
本模組內容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從整個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看,還是從本模組的內容看,學生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地理學上所說的自然環境所包括的空間範圍及其組成.自然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範圍,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下至岩石軟流層.為此,課程標準中安排了地球圈層結構的內容.
學生科學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已經為學生初步形成這一觀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礎,高中階段則需要透過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強化學生的這一觀念.為什麼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分析.《課程標準》沿用地理學界一般的認識方法,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三個方面安排有關內容,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學會分析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說明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認識自然環境是“地理1”的主體內容,本模組涉及自然地理學中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內容.自然地理學具有嚴謹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如果從學科體系考慮高中階段應學習的內容,將很難做出選擇.從人地關係這條主線看,學習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因此,沒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門系統地學習,而應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環境.所以,學生透過自然環境部分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學會分析對地理環境有著深刻影響的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很複雜,哪些過程應視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過程”?首先,這些過程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廣泛性(全球性);其次,這些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些過程對於高中階段學生來說,不會因涉及的知識過深過難而成為學習障礙.因此,《課程標準》中選擇了地殼物質迴圈、大氣環流、水迴圈和大洋環流.為方便學生對這四大物質迴圈和能量交換過程的理解,《課程標準》還選擇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等.
5.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認識這兩大特點,不僅有利於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絡和地域分異,而且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流域綜合治理體現了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因地制宜則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要素的地區分佈差異又形成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可見,無論是整體性還是差異性,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課程標準》在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還對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