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看書、思考、討論、質疑、練習、評價,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質,從而不斷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其次,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跟他們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和他們交流、談心、溝通,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更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成長,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再次,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庫,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同時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育觀念 轉變 施教能力 提高 因材施教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道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人們把教師稱作知識的傳播者、文明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在新課程背景下,這些比喻彷彿不能完全說明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了,因為他們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激勵者、合作者。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教育觀念的轉變 (一)樹立現代教育理論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有的傳統教育觀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因此轉變教育觀念已經成了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這種教學模式中,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動學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長期以往,學生只會死讀書、讀死書,不僅學習成績提不上去,而且人也變得呆板、頑固,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能動性,更缺乏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轉變,在教學模式上要充分體現三為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教師要從幕前到幕後,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在課堂上能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並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這樣可以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學會傾聽,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知識相遇的情景,讓學生在與知識對話的過程中學習,並掌握方法。 (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傳統教育教學中,教師嚴肅地站在三尺講臺上,高高在上,而學生坐在臺下,敬畏教師,有疑難問題也不敢問,更不要說跟教師談心、交流、溝通了。 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是新的教育理念的體現,因為這種師生關係有助於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活動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德育,放下師道尊嚴,和學生交流、談心、溝通,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更要走進他們的內心,瞭解他們的思想,關注他們的成長,做他們的良師益友。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安逸、平順,思維活躍、超前,沒經歷過什麼挫折、坎坷,一旦遇到困難,無疑是跌進生活的深淵。這時教師就要及時鼓勵、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讓他們放下思想包袱,重樹人生目標、理想,併為此努力、奮鬥。 二、 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開闊視野,提高自我 教育界曾盛傳“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有一桶水”。如果教師始終固守著自己傳統的“一桶水”,面對知識豐富的高中生,夠用嗎?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並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 (二)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面對的是思維活躍、知識豐富的學生,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跟不上課堂發展的需要了。除了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的手段之外,教師還需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如電腦、白板等輔助教學。尤其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透過多媒體技術展示與課文有關的影片、音樂,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我在教授《孔雀東南飛》講到劉蘭芝和焦仲卿以身殉情時,透過多媒體播放了《化蝶》,學生聽著悠揚的小提琴曲,欣賞著優美的畫面,看著影片中翩翩起舞兩隻蝴蝶,形影相隨、不離不棄,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愛情的堅貞、偉大。這樣學生對文章的主題――封建家長制的冷酷無情有了更深刻的領會,也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因材施教 孔聖人曾提出教育學生要“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自身素質等來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長,來鼓勵和引導他們,讓他們能從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出發,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奮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長期堅持,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看書、思考、討論、質疑、練習、評價,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質,從而不斷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其次,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跟他們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和他們交流、談心、溝通,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更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成長,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再次,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庫,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同時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育觀念 轉變 施教能力 提高 因材施教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道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人們把教師稱作知識的傳播者、文明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在新課程背景下,這些比喻彷彿不能完全說明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了,因為他們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激勵者、合作者。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教育觀念的轉變 (一)樹立現代教育理論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有的傳統教育觀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因此轉變教育觀念已經成了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這種教學模式中,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動學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長期以往,學生只會死讀書、讀死書,不僅學習成績提不上去,而且人也變得呆板、頑固,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能動性,更缺乏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轉變,在教學模式上要充分體現三為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教師要從幕前到幕後,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在課堂上能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並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這樣可以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學會傾聽,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知識相遇的情景,讓學生在與知識對話的過程中學習,並掌握方法。 (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傳統教育教學中,教師嚴肅地站在三尺講臺上,高高在上,而學生坐在臺下,敬畏教師,有疑難問題也不敢問,更不要說跟教師談心、交流、溝通了。 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是新的教育理念的體現,因為這種師生關係有助於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活動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德育,放下師道尊嚴,和學生交流、談心、溝通,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更要走進他們的內心,瞭解他們的思想,關注他們的成長,做他們的良師益友。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安逸、平順,思維活躍、超前,沒經歷過什麼挫折、坎坷,一旦遇到困難,無疑是跌進生活的深淵。這時教師就要及時鼓勵、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讓他們放下思想包袱,重樹人生目標、理想,併為此努力、奮鬥。 二、 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開闊視野,提高自我 教育界曾盛傳“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有一桶水”。如果教師始終固守著自己傳統的“一桶水”,面對知識豐富的高中生,夠用嗎?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並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 (二)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面對的是思維活躍、知識豐富的學生,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跟不上課堂發展的需要了。除了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的手段之外,教師還需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如電腦、白板等輔助教學。尤其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透過多媒體技術展示與課文有關的影片、音樂,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我在教授《孔雀東南飛》講到劉蘭芝和焦仲卿以身殉情時,透過多媒體播放了《化蝶》,學生聽著悠揚的小提琴曲,欣賞著優美的畫面,看著影片中翩翩起舞兩隻蝴蝶,形影相隨、不離不棄,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愛情的堅貞、偉大。這樣學生對文章的主題――封建家長制的冷酷無情有了更深刻的領會,也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因材施教 孔聖人曾提出教育學生要“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自身素質等來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長,來鼓勵和引導他們,讓他們能從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出發,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奮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長期堅持,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