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股海聽風

    第一次回答問題,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援:

    電子煙和人造肉為何都是創新,但命運不同:

    首先,他們的優點不一樣:

    1、人造肉的好處不言而喻:更安全更健康,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肉品供求矛盾的問題。

    2、電子煙的好處:通常來說,有人認為電子煙的危害要小於傳統香菸,但也僅是小於,並不代表沒有危害。

    所以,從這兩點來看,人造肉的發展更適合健康的價值觀。

    另外,電子煙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會觸動傳統香菸的利益,而傳統香菸的生產商大都形成了壟斷,尤其在國內就更為明顯。所以,這也是電子煙發展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 2 # 曙光1418

    同樣是“癮“性消費,為何電子煙在中美兩國的創業圈都風生水起,人造肉的境遇、熱度和走勢卻大相徑庭?

      電子煙天然通吃兩個市場。

      既有傳統的替煙人群,還有原生的VAPE一族,前者的市場教育已經完成,只要塞進一個主導品牌就能啟動,後者的客群正在快速成長,這個生意幾乎是一邊零成本的從老霸主那裡轉化需求,一邊貪婪的鯨吞增量市場。

      從盈利角度來說,電子煙就是一個帶電池的霧化器,技術清晰,結構簡單,成本僅為售價的十分之一,煙彈提供了持續的後期消費,口味開發幾乎是無窮的,加上深圳產業鏈擁有全球90%的產能,只要你有使用者,躺著就能賺錢。

      這個生意還是左右逢源的。

      現在電子煙還沒有國家標準,衛健委只是開了個說明電子煙危害的通氣會,立法還在研究之中,即令加稅,影響也是雙向的。

      如果電子煙的實際消費成本高於菸草行業,就會助長使用者迴歸傳統捲菸,反之,只是一般的消費場景限制,那麼電子煙的增速仍然可以跑贏傳統捲菸。

      還有最重要的,由於客單價較高,又有後續消費支撐,電子煙的商業模式只要有私域流量或粉化消費就能帶動,即令公司的初期體量較小,也能創造很高的收益,Juul Labs只有1500名員工,去年人均分紅就有130萬美元,老羅赤膊上陣為前同事朱蕭木和彭錦州的產品代言,大概也是看到這一點,

      倘若你研究出不用尼古丁、口味怡人又能讓FDA之類機構心服口服的產品,真不排除獨佔市場或樹立某種標準的可能性,這是額外的想象空間。

      中美兩國都有大塊吃肉的傳統,關鍵是對肉的態度迥然不同。

      雖然幾千年前魯國的曹峛就在那裡高喊“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但孔夫子授徒都是要收“束脩”的,他甚至用“三月不知肉味”來比擬最高雅的“韶樂”。

      中國的肉類消費特別是豬肉一直在保持著高速增長,目前已經佔到全球的30%左右,很多人具像化的富足感都透過攝取肉類蛋白質獲取的。

      美國的肉類消費從1976年開始就走下坡路了,過去10年的降幅接近20%,肉牛的存欄數也在持續下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個調查,41%的美華人減少了紅肉的攝入,代之以水果和蔬菜,另有9%的人徹底放棄了紅肉。

      一百多年前,美國作家辛克萊在小說《屠場》裡所描繪的骯髒屠宰場讓很多人震驚,再加上《大號的我》之類紀錄片也讓消費者遠離肉類。

      這是兩國消費環境的根本差異,技術是另一個因素。

      中國目前有17支人造肉概念股,但並不急於炒概念,至少現階段它們的主營業務仍是豆類植物的種植和深加工,從形態上說,這些產品更接近中國傳統餐飲的“素肉”模式,與美國實驗室培育的人造肉關聯度不高,貿然貼上人造肉標籤不但引發股價的波動,也可能在資本市場帶來不必要麻煩。

  • 3 # 割不割

    一 電子煙

    決定電子煙行業前途命運的,是將於10月出臺的《電子煙》國家標準制定計劃,稅收和監管,是電子煙即將面臨的兩大難關。

    先說監管,電子煙行業爆發性增長的一大原因是監管空白。監管一般包括製造資質、質量標準、宣傳推廣。法律出臺,一定會對電子煙的生產製造和銷售有明確的規定,從而推動電子煙行業的洗牌。

    再說稅收,2018年,中國菸草行業全年實現稅利總額11556.2億元,上繳國家財政總額1萬億元。電子煙的發展勢必會影響一部分菸草稅收。因此,具體稅率的設定,既要考慮電子煙需要彌補的財政缺口,也要根據實際的控煙目標,設定稅收槓桿。

    最後,《健康中國2030規劃》中的降低中國吸菸人群的目標是,2030年要把中國目前27%的吸菸人群降低到20%” 。

    所以,電子煙的走向還有待觀察。

    二 人造肉

    人造肉分為兩種:

    其中一種人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靠大豆、豌豆等蛋白製成,因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所以人造肉是一種健康的食品。

    另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人造肉。大豆蛋白肉實際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製品。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人造肉,研究人員用糖、氨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讓它不斷“長大”。

    目前市面上基本都屬於第一種人造肉。在美國超市,植物蛋白類的“人造肉”的價格,較傳統肉類貴20-50%。算入摩爾定律,普通消費者真正吃到普及的“人造肉”,還需要至少20年。

    而且,人造肉的安全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

    中國預計將在9月左右上市首款人造肉產品,讓我們拭目以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6歲小孩厭食,不愛吃飯,吃中成藥比較好?